????民事起訴狀,是民事案件中的原告,為維護自己的民事權益,就有關民事權利與義務的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依法處理而提交的法律文書。《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明確規定了起訴的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根據以上法律規定和《法院文書樣式(試行)》,民事起訴狀的格式沒有太多爭議,內容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首部,主要寫明民事案件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必須有明確的請求對象;二、正文,包括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證據和證據來源;三、尾部,主要依次寫明受訴人民法院全稱、起訴人名稱、起訴時間以及附項內容。但在實際的寫作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總是被寫作者忽略,甚至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在此列舉其中較突出的共性問題作一簡要分析,以供寫作者參考。
一、起訴狀和起訴書的區別。
寧致遠教授在《法律文書教程》一書中談到法律文書的特點時說,根據法律文書的時效性和利害關系的直接性的特點,要求語言文字必須做到單一解釋,否則有可能直接損害國家、集體或當事人個人的直接利益,嚴重影響文書所產生的法律實效。起訴書是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后對直接受理偵查終結的案件,經過審查后認為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代表國家對被告人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時所制作的文書。起訴書的制作是人民檢察院行使國家公訴權,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依據,一經送達即產生法律效力,標志著公訴案件已經進入審判程序,其寫作主體和格式都有特殊的規定,標題應分兩行書寫檢察機關名稱和文書種類,在標題的右下方寫上編號,與起訴狀的格式有著很大的差別,一字之差,性質迥異,因此在擬寫訴狀的標題時,切不可麻痹大意,弄錯了案件的性質。
二、原告的資格。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原告必須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而不是間接利害關系,因此哪怕當事人是無訴訟行為能力人,他的監護人也無資格越俎代庖充當原告,而只能在原告之后列出“法定代理人”的姓名及基本情況,正是基于此,在對原告身份情況的說明中,除姓名、性別、民族、職業、工作單位和住所外,年齡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填寫項目,據此可以直接判斷其有無訴訟行為能力,其監護人是否已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參加訴訟,在寫作民事起訴狀時,如果原告無訴訟行為能力,一定要在原告之后列出法定代理人的基本情況及與原告的關系,理順當事人之間的內部關系。
三、被告和被告人的區別。
民事訴訟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稱原告和被告,在二審程序中稱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在再審程序中稱申訴人和被申訴人,在執行程序中稱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不同的稱呼表明當時正處在特定的程序中,具有不同的法律意義,“被告”和“被告人”雖一字之差,但表明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和所處的程序完全不同,根據劉復之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大辭書》的解釋,被告人,是刑事被告人的簡稱,是指依法被控訴犯罪,并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告,是原告對立的一方,被訴侵犯他人民事權益而被法院通知到庭應訴的當事人。由此可見,“被告人”只能在刑事訴訟一審程序中使用,提起訴訟的要么是“公訴人”檢察院,要么是刑事自訴案件中的“自訴人”(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提起訴訟的可稱“原告人”,在民事訴訟中提起訴訟的不能稱“原告人”),而“被告”則在民事訴訟中使用,,二者不可混用。
四、案由之有無。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案由即案件的內容提要。如果從這一寬泛意義上來理解,在民事訴狀中訴訟請求前加上案由這一項,倒也提綱挈領,使案件內容一目了然。但法律專業領域對案由一詞的解釋趨于狹窄,筆者查閱了多種版本的參考書,對這一名稱的用法有不同觀點,但權威的解釋是,案由指控告的罪名,即被告人所犯何罪,這一術語僅限于刑事自訴狀和刑事附帶民事訴狀的寫作中使用,而在民事訴狀中一般沒有要求案由這一項。這里需要補充的一點是,由于刑事附帶民事訴狀的寫作格式與民事訴狀有差異,因此在民事訴狀的訴訟請求中不應附有追究被告刑事責任的內容,以免混淆了案件的性質。
五、訴訟請求的數額確定原則。
訴訟請求應提出具體的數額,不能籠統地說“賠償原告的一切損失”之類,這是沒有爭議的,但并不等于在提出訴訟請求時多多益善,比較切合實際的請求數額,不僅可以減收訴訟成本,降低訴訟風險,而且有利于法院的調解和雙方當事人的和解,減少訟累。根據《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的規定,案件受理費是以訴訟標的額為基數按比例收取的,如果數額過大,與判決數額之間的差額風險只能由自己承擔,無形中增加了訴訟成本。在確定訴訟標的額時有如下參考因素:法律、法規、條例、規定、辦法的具體標準,當地的社會經濟生活水平,對方當事人經濟承受能力,類似案例的判決等。
六、事實和理由的寫作技巧。
從理論上說,法院審理案件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根據這一要求,起訴狀的事實部分應該詳盡具體、重點突出,理由部分應該合理合法、論證嚴密。各大教科書在談到對這一部分的寫作要求時觀點也是大同小異,似乎沒有太多討論的必要,但是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訴訟實踐體會到,在實際的寫作中,應考慮到訴狀不僅是呈給法官的,同時還要送達對方當事人,因此還應該注意寫作的技巧,不能一覽無余,使自己在庭審的辯論中處于被動的地位。
首先,從呈給法院的角度來說,為了使法官對案情有一個明晰的了解,在陳述基本案情時做到重點突出是必要的,但并不等于對某些關鍵的要素諸如時間、爭議焦點等細節都毫無保留,雖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敘述得越詳盡,法官對原告的陳述愈加相信就愈容易受到先入為主的影響,但這并不能對案件的結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庭審中的質證、辯論才是關鍵,因此有時對某些關鍵性的細節可有意模糊處理,以便在庭審辯論中誘敵深入,使其自相矛盾,從而一舉擊倒對方,使之無狡辯還手之力。
其次,從送達對方當事人來講,由于被告在開庭前并不是必須提交答辯狀,這樣就使原告與被告從彼此獲取的信息呈現出不對稱性,雖然2002年4月1日實施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對舉證和庭前證據交換做出了比較具體的規定,以試圖避免證據突襲對審判效率的影響,但在實際運作中,被告往往故意拖延舉證時間,在舉證期限截止日才提交證據,原告獲取被告信息的時間較晚,后續的調查時間較緊,仍然處于不利的地位,加之對于證據的證明作用和對象在庭前并不要求說明,有些證據的意圖不明,仍會影響原告的判斷,因此如果單純強調事實敘述的詳盡具體,在筆者看來,是弊大于利,我們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靈活地把握信息披露的詳略,不可一味強調詳盡具體,使自己處于被動的地位。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法學學士學位,上海律師協會會員。自執業以來,專注律師實務及法律研究,致力于經濟糾紛、公司企業、損害賠償、婚姻繼承等民商事領域的訴訟、仲裁,非訴法律顧問、風險防范等法律服務。秉承“遵法、敬業、誠信、高效”的執業理念,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高效率、全方位的法律服務,受到客戶的一致好評。在交通事故、婚姻繼承、債權債務、動拆遷、勞動人事等常態法律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及豐富的辦案經驗。楊麗娟律師執業以來成功辦理數百起訴訟、仲裁及非訴案件,為大中型企業及個人提供過大量法律顧問服務及專項法律服務。全面準確提供法律分析及解決方案,善于解決復雜疑難案件。
人民法院民事調解書(人民法院根據調解前置程序主持調解的,民事簡易程序訴訟文書樣式(試行))
2020-10-14人民法院裁定書(指令限期作出裁定用)
2020-10-14刑事自訴案件反訴狀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維持或者撤銷減刑、假釋用)
2020-10-14合議庭評議筆錄(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執行通知書(無期徒刑用)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決定書
2020-10-14不批準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決定書
2020-10-14扣押郵件、電報通知書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立案決定書
2020-10-14刑事賠償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延長拘留期限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隨案移交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公安局通緝令
2020-10-14×××公安局撤銷案件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補充立案決定書
2020-10-14扣押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應當逮捕犯罪嫌疑人意見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提請批準延長偵查羈押期限報告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