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審判長、審判員: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的有關規定,
陜西理衡
律師事務所依法接受本案
被告人邱興華的委托,指派我們擔任其辯護人參加訴訟活動,通過剛才的法庭調查,我們認為
公訴機關對案件的定性是準確的,現發表以下辯護意見,供合議庭參考:
一.在故意殺人罪中,邱興華具有酌定從輕處罰情節
邱興華被緝拿歸案后,如實向漢陰縣公安機關供述了在鐵瓦殿的整個犯罪事實,具有良好的認罪態度,建議合議庭在量刑時予以考慮。
二.在搶劫罪中,邱興華具有法定從輕處罰情節
法庭調查表明,邱興華還如實供述了漢陰縣公安機關還未掌握的搶劫案的犯罪事實,在如實供述后,邱興華至今沒有翻供,根據《刑法》第67條2款規定:"被采取強制措施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對于什么是"其他罪行",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自首與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中作出了進一步的限定,即與司法機關已掌握或者判決確定的罪行屬不同種罪行,很顯然,故意殺人與搶劫在刑法上就屬于不同種罪行,因此,我們認為邱興華對兩次搶劫的如實供述,完全符合《刑法》對自首的規定,也符合最高院的
司法解釋,在認定邱興華構成搶劫罪時,應同時認定其具有自首這一法定從輕處罰情節并在量刑時加以考慮,方為尊重事實、尊重法律。
三.邱興華案件的犯罪成因和警示
邱興華觸犯兩個刑事罪名,致11人死亡、兩人重傷,給多個家庭留下了難以愈合的精神創傷,今天的
開庭審判固然是回歸刑法的立法宗旨,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但就案審案尚不足以警示世人,我們還應該適當的分析一下邱興華案件的犯罪成因。
在偏遠封閉的山村,47歲的邱興華有初中文化,又會幾樣手藝,在當地應該屬于衣食無憂的所謂"能人",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能人",在1999年,舉家搬離了自己的出生地,此后的7年里,頻頻更換居住地點,在顛沛流離中,他從事過多種行業,試圖改變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現狀,但現實讓其處處碰壁,關愛無處可求,無助無人愿幫,困境中為邱興華指點迷津的竟然是一位算命老人,使得邱興華確信唯有依靠祖先的庇護,方能興家立業,于是,他來到了深山道觀--鐵瓦殿祭祖還愿,然而,在與道觀管理人員發生沖突后,他的心理世界崩潰了,關心子女學費、希望孩子能有書讀的邱興華,對小學老師至今感恩的邱興華,偏離了他自身原有的人生航線,最終走上了今天的被告席。
分析邱興華案的犯罪成因,不是為了替邱興華推卸罪責,其目的還在于從案件中吸取教訓,防止類似慘案在今后的再度發生,回顧邱興華的犯罪經過和心理歷程,我們認為本案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存在嚴重的人格缺陷,但社會因素同樣不可忽視,比如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問題,怎樣才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生活環境,消除對他們的歧視,使他們能夠融入這個社會,而不是疏遠這個社會,熱愛這個社會,而不是仇視這個社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幫助他們真正走出生活的困境,使弱勢群體能夠公平地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讓無望者有望,讓悲觀者前行,重展希望的風帆;比如關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成員的心理障礙問題,本案與近年來發生的幾起震驚全國的惡性殺人案的一個相似之處在于:被告人性格孤僻,與外界缺乏有效溝通,敵對情緒和報復心理嚴重,極易產生心理危機并走向極端,為此,我們的社會是否有必要建立排解和傾訴的渠道,使他們的心理壓力能夠得到釋放,積累的不良情感能夠得到宣泄,在精神有了安頓之后去實現安定有序,并進而走向和諧;比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是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并力求取得成效,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自覺依照外在的法律規范和內在的道德觀念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理智的、
合法的處理身邊所發生的各種矛盾;再比如崇尚科學、反對迷信,中國依靠科學文化迅速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國力,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不可否認的是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并不到位,迷信、愚昧等落后文化仍然沉渣泛起,形成科學與迷信齊飛,文明和愚昧共舞的特有社會現象,如果任由鬼神之說和各種迷信肆意泛濫,勢必從思想上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只有在全社會真正形成了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良好氛圍,才能推進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正如有人十分中肯地講:"長時間的各種因素積累才導致邱興華走上不歸之路。"因此,邱興華的案件中還蘊含著非常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因素,這些因素都是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所必須加以克服的。
今天的庭審活動結束時,邱興華案件的
一審判決結果就將公諸于眾,但案件留給我們的警示十分深刻,那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還十分艱巨,我們在期待法庭對邱興華作出公正判決的同時,更希望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不會再出現下一個"邱興華"。
辯護人 陜西理衡律師事務所
律師 張勇 周正軍
二00六年十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