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征地拆遷補償協議是否屬于個人隱私(截止日期:2020年12月31日)
個人拆遷補償不屬于信息公開范圍,個人拆遷補償信息屬于私人信息,不屬于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政府不應公開這些個人信息。《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民事權利的范圍包括隱私權。根據我國國情和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為侵犯隱私權:
1。未經許可泄露公民姓名、肖像、住址、電話號碼的。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房屋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生活安寧的。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房屋,安裝竊聽裝置,拍攝他人私生活照片,監視他人室內情況。
4。未經本人許可,非法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者泄露他人財產狀況的。
5。私自打開別人的信件,偷看別人的日記,窺探別人私人文件的內容,并公之于眾。
6。非法調查、窺探他人的社會關系,并向社會公布。
7。
8。
9。泄露或者公開公民個人資料,擴大公開范圍的。
10。雖然法律將個人隱私權的保護視為一項重要的個人權利,但個人隱私權的范圍和內容并不明確。這給解決信息披露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的利益沖突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部分個人信息對知情權的行使和監督非常重要,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會涉及個人隱私權,而個人隱私權在法律層面缺乏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具體的法律實踐中,只能通過不同的標準來確定個人隱私權的界限。從我國信息披露的法律實踐來看,判斷信息披露與個人隱私權保護沖突的標準有四條:一是對社會生活的普遍認知。例如,人們通常將家庭信息和個人身份信息視為個人隱私。因此,從社會生活的普遍認知來看,這類信息應作為個人隱私加以保護。
第二,披露后將對當事人產生不利影響的信息。這類個人信息的確認比較復雜,因為存在特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判斷,所以在披露后要遵循社會普遍認知對不良影響做出具體判斷。第三,當事人公開的意愿。也就是說,當事人愿意披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公開的個人信息不能被視為個人隱私。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自愿應該是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達,不應該有脅迫。第四,當事人主動公開。即當事人主動公開自己的個人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認為當事人已經放棄了個人隱私保護的要求,相關的個人信息不能歸類為個人隱私。第三,最新信息(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034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通過電子或其他方式記錄的,可以單獨或結合其他信息識別特定的自然人,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生物特征信息、地址、電話號碼、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息中的私人信息,適用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征地拆遷補償協議是私人協議嗎?因此,征收人無權公開征地拆遷補償協議。如果公開,被拆遷人還可以調查對方侵犯隱私的行為。關于個人隱私的范圍或具體內容,你可以找律師帶領你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外資企業認繳資本是否可以質押
2020-11-25明星cos經典形象被告侵權,如何界定侵權
2020-11-14無限連帶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2020-11-13只領結婚證后就離婚能要求男方賠償嗎
2020-12-21親生父女不能斷絕關系嗎
2021-01-16鄰居土地糾紛找誰解決
2021-01-20房地產評估的原則
2020-11-30勞動關系客體包括什么
2021-03-18勞動監察大隊和勞動局是一回事嗎
2021-02-14人身保險合同是定值保險合同嗎
2020-11-26固定資產火災保險事務處理準則
2020-12-24對被保險人是否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存在爭議引發保險糾紛怎么辦
2021-01-18保險事故發生后轉讓保險利益有效嗎
2020-12-12也談《無證駕駛時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能否免責?》
2021-03-01我國關于養老保險的規定具體是什么
2020-11-29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合理性如何認定
2020-12-03再保險公司
2021-01-15土地流轉的類型有哪些
2021-03-17拆遷補償方案需要征求公眾意見嗎
2021-02-13湛江赤坎區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