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國家征收土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公告實施。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請征收土地的,應當進行被征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并公布征收范圍、土地現狀、土地用途、土地用途等,被征收土地所在鄉(鎮)、村、村民小組范圍內的征收目的、補償標準、安置方式、社會保障等情況,至少30日,聽取被征收農村居民對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民委員會和其他有關方面的意見。
被征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多數認為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組織聽證,修改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聽證情況。被征收土地的所有人、使用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房地產權證辦理補償登記。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計算落實有關費用,確保足額到位,并與被征收土地的所有人、使用人簽訂補償安置協議;確實難以達成協議的,申請征收土地,應當如實說明。有關前期工作完成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申請征地。第四十八條征地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保證被征地農民原生活水平不降低,長期生活有保障。
土地征收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農村村民房屋、其他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為被征收農民安排社會保障費。農用地征收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綜合地價確定。區綜合地價的制定,應當綜合考慮原土地利用、土地資源狀況、土地產值、土地區位、土地供需、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每三年至少調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農用地以外的土地、附著物、苗木的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按照先補償后搬遷、先改善生活條件的原則,尊重農村村民的意愿,通過重新整理宅基地、提供安置房或貨幣補償等方式,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并補償因征收而引起的搬遷和臨時安置費用,以保障農村村民的居住權和合法財產權及住房權益。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相應的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主要用于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和其他社會保險繳費補貼。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的籌集、管理和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土地征收補償后,方可拍賣。被征地農民可以通過行政訴訟、行政復議等方式解決糾紛,要求政府支付征地補償金。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肇事糾紛中,律師費可由保險方承擔嗎
2020-11-15家暴離婚精神賠償標準是多少,家庭暴力如何取證
2020-11-17訂婚后一方想退婚可以嗎
2021-01-04結婚自由主要有哪些內容
2020-12-21欠錢被起訴房子能正常過戶嗎
2021-02-06承攬合同與雇傭合同的差別有哪些
2021-02-11一般合同糾紛時效為幾年
2020-12-09遭受家暴如何取證維權
2021-02-22政府回購房繼承協議公證需要什么材料,政府回購房繼承協議公證流程是什么
2021-01-13勞動合同變更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2工會的性質是什么
2021-02-26勞動爭議的法院管轄地如何確定?
2020-12-14建筑工程保險合同
2021-02-24公眾責任險保險合同是怎樣的
2020-12-30某公司訴張某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2-27可以提前移出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嗎
2021-03-23購車投保遇免責條款保險公司未說明的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1-20企業財產險怎么計算賠償金額
2021-01-22快速理賠需要報警嗎
2020-11-30財產保險理賠的方式方式有哪些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