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現實法律地位作為我國農村土地利用的一種管理模式,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的“家庭承包制”和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后的“家庭承包經營”,直到2003年3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法》實施后,在法律領域進行了調整,法律意義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概念才逐漸突破局限,逐步得到完善。但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關注和發展不相適應的是,在征地補償的對象和份額中沒有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適當的考慮和確定。在我國,調整征地補償的主要法律規范是《土地管理法》。1999年實施的《土地管理法》提高了土地補償標準。但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補償仍不明確,征地補償僅為土地補償、安置補償、苗木補償和附著物補償。一些法律觀點認為,安置補償實質上包括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補償,因為安置補償標準考慮了農民的就業和生活保障。筆者認為,“安置補償”與“土地承包經營權”之間的關系決不包含或包含在內,這將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模式的發展和農民權益造成極大損害。
在實際征地補償中,一些省地在安置費補償中確實考慮了失地農民利益的損失。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的“安置補償為前三年耕地平均產值的4-6倍”的原則,可以按照較高的土地收益上限制定地方補償標準,并為農民所接受。但由于大多數地區的法律法規缺乏明確規定,標準難以滿足農民的要求。同樣,由于法律規定不明確,在訴訟過程中很難對此類糾紛的解決有一個統一的判斷標準,相關索賠也往往因為“合同經營損失”是一種預期損失和間接損失而被駁回。事實上,新出臺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為解決“土地承包經營權”補償問題奠定了關鍵基石。在解讀《農村土地承包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看到該法的積極性。首先,該法的立法原則明確提出“給予農民長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國家保護集體土地所有人的合法權益,保護承包人的承包經營權,“承包期內,發包人不得收回承包土地”。該法規定了農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權、收益權和流轉權,承包經營權應當登記。綜上所述,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法律的規制具有產權化的趨勢。其次,在我國憲法和土地管理法確認我國土地所有權制度的前提下,《農村土地承包法》實質上提出了集體土地所有權之外的另一項權利,即“土地承包經營權”,它是一種獨立于“土地所有權”的土地權利,不同于土地所有權的主體。”《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規定的“荒山荒地可以承包給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農民”就是很好的證明。第三,《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法》第十六條規定“承包土地依法被征用、占用的,因此,在法律效力上,上述兩部法律具有同等的地位,都與土地有關,因此在土地補償問題上,兩部法律應當銜接起來。綜上所述,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和獨立主體享有和行使的獨立土地權利,都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土地補償中獲得獨立地位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首先,農村土地承包是一種實質性的民事合同。
理論界有觀點認為“農村土地合同”具有行政合同的屬性,但筆者認為“農村土地合同”應是一種民事合同,由《合同法》規定。
雖然我國土地所有權主體、使用權主體和管理監督主體是混合的,但這些權利大多集中在政府機關。農村也是如此,土地承包方和基層土地管理者都屬于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然而,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訂立明確了承包人不可剝奪的權利,這顯然是土地所有人與土地使用者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約定。土地問題的監督責任是一種超越契約關系的簡單行政行為。在這里,我們不能混淆用人單位在土地承包經營關系中的權利、職能和作用。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農業合同糾紛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規定:“農業合同當事人因合同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其中還規定“農業合同糾紛由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人民法院審理合同糾紛,適用經濟合同審判原則。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法》的實施,體現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民事合同的性質。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六條和第十七條明確規定了締約方和締約方的權利和義務。而且,法律明顯強化了締約方的權利,限制了締約方的權利。事實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立法之前是去掉了行政合同的色彩。可以說,‘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村村委會’不是土地承包的管理者,而是土地所有人面對土地承包經營者所形成的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將擺脫與“農村土地簡單使用”概念的混淆。那么,作為民事合同范疇,面對被征收的土地,即面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的終止,“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補償依據是什么?
國家征收公益性土地是強制性的,征收土地的行政行為將導致“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終止。《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征收土地的,應當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即土地征收補償是法律確定的原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終止”是指發包人喪失土地所有權和土地承包收益,承包人喪失“土地使用權和土地經營權”。以上內容屬于賠償范圍。另外,土地征收是一種具有行政行為性質的國家強制行為。但是,土地補償費顯然具有民事性質,土地補償請求權也屬于民事權利的特征。因此,在具有民事性質的賠償基礎上,賠償單位與賠償受益人也應具有平等的法律關系。在法律補償規范中,農村土地承包雙方當事人享有平等的獲得補償的權利。在現實中,忽視或虛構“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補償對象的地位、承包人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中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收益權”,以及“土地承包的投入損失”,都有違民法的“公平原則”不得因征地被剝奪。第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屬于產權。目前,我國《物權法》正在起草和征求意見,不少人支持土地征收權屬于物權的觀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具有物權性質,在立法和政策上應作為物權加以保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案件律師的收費標準
2020-12-21夫妻個人債務怎么取證
2021-03-14離婚后孩子的探望權婚姻法如何規定
2020-12-07贈與房產不可要回的情形
2021-01-16老公有外遇要離婚,妻子怎么搜集離婚證據
2021-01-12哪些交通事故由保險公司賠償
2021-01-01擔保合同的管轄異議怎么寫
2021-01-25孩子商場受傷賠償有哪些相關內容
2020-12-07一線城市樓市退燒,2020北京房產最新政策
2021-02-18什么是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
2021-01-26一房多租詐騙15萬,一房多租構成犯罪嗎
2021-01-16勞動仲裁委查檔案需要什么材料
2020-11-21勞動爭議案件訴訟一般需舉證的內容
2020-12-11人身保險可否和侵權責任賠償共存
2020-12-15人身保險的索賠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1-04保險公司理賠出院時應注意什么
2020-12-13廣西保監局:新型人身保險不宜與金融產品片面比較
2021-02-13意外傷害保險理賠程序是什么
2020-12-04機動車停運損失保險是否承擔責任
2020-12-09賠款準備金 ClaimReserve
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