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觀點認為轉讓合同無效。
從保護抵押權人利益的角度出發,不允許抵押人隨意轉讓抵押物,否則會增加抵押權人債權實現的風險。第二種觀點認為,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而簽訂的轉讓合同是有效的,受讓人可以取得抵押物的所有權,但抵押權人可以行使抵押權的追索權,實現對抵押物的優先受償。第三種觀點認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合同的效力不受影響,抵押物為不動產。受讓人在清償債務、解除抵押前,未按照《土地登記辦法》和《房屋登記辦法》的規定,持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物的書面證明,合同不能履行的,買受人不能實際辦理過戶登記,買受人有權解除合同,并要求出賣人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抵押物為動產的,受讓人對已登記的抵押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抵押權人有權行使抵押權的追索權;抵押權未登記的,受讓人可以善意取得,由此造成的損失,抵押權人應當向抵押人追償。作者傾向于第三種觀點。首先,《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一條第二款規定“抵押物不得轉讓”,這只意味著抵押物物權變動的效力不能發生,但不影響抵押物轉讓合同的效力。作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合同效力的判斷應當依據《合同法》,而不是以合同是否履行,即不動產是否登記為準。第二,賦予善意買受人請求解除有效合同的違約責任比賦予買受人請求合同無效的締約過失責任更有利于保護善意買受人的權益。在實踐中,買賣雙方在簽訂合同時明確是否具有抵押權,并事先作出適當安排。一個正常的買受人不能支付全部價款購買抵押物,而是獲得貼現利息,從而實現買賣雙方的利益平衡。如果雙方都嚴格按照合同履行,合同就可以繼續履行,雙方聲稱合同的無效主要是受價格波動利益的驅使。它無疑會縱容違約方,保護守約方的合法權益,破壞合同自由和誠實信用原則。
這導致了進一步的思考。第一個問題是:抵押權人的同意是抵押物轉讓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嗎?將抵押權人的同意作為設定抵押物轉讓合同的必要條件,不僅違背了抵押權的本質要求,而且與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相沖突。抵押權的優點在于其設置不影響抵押人處分抵押物的權利,從而實現物權法“物盡其用”的價值目標。對抵押權人而言,抵押權只是一種擔保權,具有期待性和可能性。因此,抵押可以脫離抵押物本身的轉讓,抵押權人一般無權干涉。將抵押權人的同意作為抵押權轉讓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其結果是,由于抵押權人的不同意,許多有利于抵押人或受讓人的交易難以發生。更有甚者,這一條件可能被抵押權人惡意利用,抵押權人無正當理由長期拒絕同意或拒絕答復抵押人的請求,損害抵押人和政府的利益。
由于法律對不動產抵押和特別動產抵押的登記有明確規定,根據傳統抵押理論,本案中抵押權人有權行使抵押追索權。《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一條沒有規定抵押權的追索權,但以抵押權人是否同意的主觀標準作為三方利益分配的依據是合理的;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只有代表債務人清償債務,才能使轉讓生效,這至少可以保護抵押權人不受損失。對于一般動產抵押而言,情況并非如此。由于一般動產具有非特定性、流動性強、種類繁多、數量不限等特點,不具備登記公示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因此法律對其不作充分登記的要求,否則會給當事人帶來是否質疑登記的困境,與善意取得制度產生沖突。一般動產物權以占有(交付)方式公示,第三人以占有信托為基礎進行交易,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而一般動產抵押登記公示事實上否認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抵押人轉讓未登記的動產抵押時,如果抵押人不同意,轉讓無效,將嚴重損害動產交易秩序長久存在的基礎。在這個問題上,最高人民法院《擔保法司法解釋》第六十七條雖然沒有區分動產抵押和不動產抵押,但指出了登記抵押權和未登記抵押權的區別。第二個問題是《物權法》第191條規定,抵押物的轉讓必須征得抵押權人的同意。表面上看,似乎強化了抵押權人的權利。但由于缺乏對抵押物效力的規定,抵押物代位權制度的安排被抵押物代位權制度的安排所取代,這使得作為物權的抵押權變成了要求抵押人返還抵押物的請求,大大降低了債權人保護的效力。首先,代位求償制度在我國的適用存在誠信悖論。《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物的,應當將轉讓抵押物所得的價款提前清償或者存放于抵押權人;反之,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物,受讓人代債務人清償債務的,抵押物可以消滅,即抵押人取得的價值受抵押人控制。這使得抵押人沒有獲得抵押權人同意的動機和約束機制,抵押權人的同意成為一個虛擬系統。其次,代位求償制度沒有規定如何存還,缺乏程序可操作性。抵押物轉讓價款代位權的確認并不等于代位權的自然發生。一旦抵押人轉讓抵押物,一旦受讓人根據買賣合同直接向抵押人支付價款,該價款將與抵押人的其他一般財物相混淆,喪失其專一性,成為抵押人的一般財產而消滅。法律條文中“應當”的表述雖然可以通過司法保護當事人的利益,但程序性規定的缺失必然導致抵押權人成本的增加。第三,受讓人代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物所帶來的困難,但最終導致抵押權人、抵押人和受讓人之間的利益失衡。由于債權人需要行使抵押權來實現主債權,一般意味著主債務人已經喪失了償債能力。受讓人更換主債務人后,主債務人的追償大多是“空手而歸”。特別是抵押物所擔保的債權數額超過抵押物價值的,只有受讓人為主債務人清償全部主債權,抵押物才能消滅,這對受讓人尤其不利。這一制度只注重抵押權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利益分配,卻免除了抵押人的責任。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因羈押造成信用卡逾期如何處理
2021-01-04雙方年齡差距很大,能結婚嗎
2020-12-26公司并購和收購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18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匯總(截至2015年10月13日)
2021-01-13放棄贍養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11哪些情形視為存在勞動關系
2021-01-04預付款和應付款的區別
2021-02-05不可抗力給退款合同有效嗎
2021-02-27房產部分贈與怎么收稅
2021-03-20如果房產被抵押房產證有顯示嗎
2021-02-21如何證明員工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
2020-11-13員工不勝任現職務可隨意調崗嗎
2020-12-222020疫情期間工資被拖欠怎么維權
2021-02-17哪些事故不屬于意外險的保險賠償范圍
2021-02-06什么是產品責任險?
2021-03-09家庭財產保險的除外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03人身保險傷殘評定是如何的
2021-01-28航班延誤險得不到理賠怎么辦
2020-12-15荊州市交通事故賠償律師:保險理賠指的是什么,保險理賠有什么法律規定?
2021-01-15投保人與受害人達成的調解協議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