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法和不正當競爭法的淵源源遠流長。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正式將不正當競爭納入知識產權法的范疇。《公約》第10條規定,“成員國保證為聯盟成員國國民提供有效保護,防止不正當競爭”。所謂不正當競爭,就是“一切違反工商誠信的競爭行為”,并具體列出了應當特別禁止的三類行為,即混淆行為、誹謗行為和誤導行為。筆者認為,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知識產權法與不正當競爭法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利益趨同。它們都是為了維護合法利益,維護公平競爭而調整社會關系的。這一目標決定了二者都把誠信和利益平衡作為重要原則。值得一提的是,各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定大多包括違反誠信和公平競爭的商業行為。例如,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將其認定為以商業交易競爭為目的違反良好習慣。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規定,經營者違反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損害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目標和原則的主要一致性使兩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長期以來,關于知識產權法與不正當競爭法關系的爭論從未停止過,這可能是原因之一其次,知識產權法與不正當競爭法的作用機制不同。知識產權法注重建立知識成果及其相關成果的所有權制度,明確規定了成果所有人相對于他人的權利和義務。可以說,這是從靜態的角度規定智力成果與相關成果之間的法律關系;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在特定的競爭關系中約束競爭對手的行為。它以誠實信用、公共秩序和良好習慣為原則,直接評價企業行為的合法性。因此,反不正當競爭法能夠給智力成果和工商成果的開發者帶來有限的、相對的、幾乎沒有排他性的利益。這是一種被動和被動的保護,只有當案件得到法院的確認才能生效認為由于知識產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主要目標和原則趨同,知識產權法的保護對象可以受到競爭法的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能夠積極響應知識產權的保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知識產權成果的法律保護范圍,從而發揮知識產權法所不具備的作用。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對因立法原因未納入知識產權法保護的客體,特別是對新興知識成果或工商成果的保護,提供必要的保護;此外,一些不具備一國知識產權法保護要求、不能受知識產權法保護的知識成果,可以納入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范圍,“金融城”案涉及的外匯走勢圖就是一個重要的例子,而更多的“網絡”糾紛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解決方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計算商標侵權賠償
2020-12-01自書遺囑的有效條件
2021-03-10如何確定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效力
2021-01-20擔保合同適用中止嗎
2021-02-05中間人拿好處費違法嗎
2021-01-27游客如何投保境外旅游保險
2021-01-23農村失地保險一次性交付需要多少錢
2021-03-03買保險一個月后查出病來有無賠償
2021-01-30購買車險時可能有什么陷阱
2020-11-12皮革制品是否屬于保險范圍
2020-12-28保險法對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有什么規定
2021-02-14違反最大誠信原則所帶來的保險糾紛
2021-01-20保監會等發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
2020-11-09如何厘訂出口產品責任保險費率
2021-02-22土地流轉轉讓的手續
2020-12-08征地申請需要公開哪些文件
2021-02-18已經簽訂了安置補償協議,可以反悔嗎
2021-01-23因商業原因要用我家的地,我能拒絕嗎
2020-12-21公攤面積算不算房屋的拆遷面積
2020-12-16遭遇司法強拆能否上訴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