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計提減值準備的考慮,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方法趨于完善,這也增加了理解的難度
本期末開始計提減值準備。例一:工業企業生產設備賬面原價1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8年,預計凈殘值率4%。折舊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使用3年,累計折舊36萬元。第四年末,對固定資產賬面價值進行復核比較,可收回金額為40萬元,對期初留存收益等相關項目進行追溯調整。假設固定資產第一年末可收回金額85萬元,第二年末可收回金額65萬元,第三年末可收回金額50萬元。為方便舉例,固定資產折舊按年末計提,法定盈余公積和法定公益金的比例分別為10%和5%。(1)計算會計政策變更的累計影響(萬元,下同)固定資產折舊每年計提=(100-100元)× 4%)/8=12
第一年減值準備=100-12-85=3
第二年減值準備=100-12× 2-3-65=8第三年減值準備=100-12× 3-8-50=6
根據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的規定,企業提取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不能在應納稅所得額之前扣除,因此減值準備的金額只影響利潤,不影響當期應納稅所得額,無需調整所得稅
會計政策變更的累計影響=3+8+6=17追溯調整的會計處理如下:
① 借款: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7② 借款:盈余公積—法定盈余公積1.7—法定公益金0.85—借款: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2.55—第四年末計提減值準備前,固定資產折舊仍為12萬元
第四年末可收回金額為40萬元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100-12× 4-17=35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40固定資產減值準備=35-40=-5。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計提減值準備后,按固定資產賬面價值是否發生變化分別處理。固定資產賬面價值未發生變化例2:采用上述例1的相關數據,第五年末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和可收回金額不變,固定資產折舊為(萬元,下同):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40
固定資產折舊=(40-100元)× 4%)/4=9
2.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再次減值
例3:根據上述例1的相關數據,第六年末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為20萬元,固定資產折舊為: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40-9=31
固定資產折舊=(31-100元)× 4%)/3=9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31-9)-20=2
3,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可以重新收回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20
固定資產折舊=(20-100)× 4%)/2=8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20-8)-15=-3
4.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屆滿年度計提折舊
第八年固定資產賬面價值=15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15-100× 4%=11
固定資產凈殘值4萬元(100元)× 4%)最終反映在清算損益中,應注意以下兩點:在會計期末,固定資產折舊和減值準備同時計提時,先計提折舊,后計提減值準備,順序不能顛倒。一般來說,年度折舊的基數應為上年末的可收回金額,因為該基數充分考慮了折舊額和減值準備。在此基礎上,可以采用固定資產折舊法確定折舊率和折舊額
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出,第四年末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后,第五年起的折舊額與原方法不同。固定資產累計折舊85萬元× 12+9+9+8+11),具體折舊額96萬元(100-100元)× 4%)11萬元以下。原因是在計提減值準備后,減去計提的減值準備金額作為折舊基數,低于原折舊基數,從而影響了各年度的折舊額。同時,這8年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合計為11萬元(17-5+2-3),折合折舊96萬元。期末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在以后會計期間將計提的部分折舊轉入減值準備。相反,當計提減值準備的固定資產價值收回時,原計提的減值準備中的一部分將被轉回,影響下一期的折舊額,因此,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成為折舊的調整內容,同時調整固定資產的價值。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后,雖然每年計入成本的折舊金額不一致,對當年損益有影響,但固定資產的價值轉移不影響固定資產全壽命的損益總額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認定為工傷的類型有哪些,認定工傷的程序有哪些
2021-03-02法律如何懲處詐騙罪
2021-01-15管轄權異議上訴被駁回怎么處理
2020-12-31質押物不足以清償財產怎么辦
2021-01-05發生交通事故怎么辦
2020-12-12非法經營煙花爆竹犯罪嗎
2021-02-09拖欠貨款起訴狀怎么寫
2020-11-25如何證明欠條是威脅的
2020-12-19什么是探望權,探望權糾紛如何處理,怎么執行
2021-01-22瞞著寫首付贈與協議是否有效
2020-11-14未經傳喚缺席判決的適用情形
2021-01-30被判緩刑會影響子女嗎
2020-12-09村長利用村民名義騙取扶貧貸款構成何種犯罪
2021-02-11終止勞動合同補償金的支付標準是什么
2020-11-15工廠為什么簽勞務合同
2021-02-08公司倒閉員工賠償款不足怎么辦
2021-02-26人身意外險的內容
2020-12-17異議代簽名保險公司是否要賠
2021-01-28再保險公司可以經營什么業務
2021-02-25人生不同階段保險如何規定
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