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傷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一款所指的勞動關系,屬于狹義的勞動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包括《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中提到的勞動關系。第十二條所稱勞動關系,是指《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所稱的勞動關系。第11條第一款和第12條分別規定了雇員和工人在雇傭關系和勞動關系下的勞動過程中受到傷害時如何主張其權利。因此,在這兩種情況下,雇傭關系和勞動關系不存在一致性▲ 如何理解《勞動法》第25條第四款
如何理解《勞動法》第25條第四款。經研究認為,本條未明確規定勞動者被追究刑事責任后,用人單位方可解除勞動關系,但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方可解除勞動合同,... (四)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當然,如果工人和雇主之間發生爭議,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 關于“公司所屬車輛的駕駛員是否與公司形成勞動關系”的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12月3日《行政區劃意見》的精神,2007(2006)星塔字第17號《關于是否將其他車輛運營單位雇用的駕駛員在工作中發生的傷亡認定為工傷的復函》,該車輛附屬于貴公司的公司,與貴公司形成事實勞動關系。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事實勞動關系屬于勞動法的調整范圍。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 關于“統一第三方侵權工傷賠償案件判決標準”問題的答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和《關于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關于勞動爭議案件審理中的法律適用問題(二)承認第三方侵權的工傷賠償、受害人雙重賠償原則。最高人民法院回復(2006)刑塔字第12號是對這一原則的重申
最高人民法院對這一問題的解釋發布后,社會保障部門的同志和一些學者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應采用補充補償模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起草《社會保險法》的過程中組織了一次關于這一問題的論證會。社會保障部門和一些學者認為,對這類問題的賠償應該是一種補充模式。即工傷發生后,受第三方侵害的受傷員工可以同時要求侵權損害賠償和工傷保險金,但最終賠償或賠償以實際損失為限,不得超過實際損失。原因有二:
首先,工傷保險具有補償功能。侵權損害適用填補法,補充模式符合公平原則
其次,采用補充模式,所有工傷員工的賠償待遇基本相同。如果第三方造成的工傷可以獲得雙倍賠償,那么一般工傷的處理方式將與第三方造成的工傷的處理方式大不相同,造成新的不公平
許多學者也主張對第三人造成的工傷可以獲得雙重賠償。原因歸納為以下三點:
首先,《工傷保險條例》明確規定,構成工傷的員工應享受相關待遇。同時,它沒有規定第三方侵犯的工傷應扣除第三方的賠償,也沒有規定工傷基金或雇主的追索權。當地法律法規的賠償規定違反了上級法律《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
第二,侵權損害填補法難以適用于人身損害賠償,生命健康無法用金錢衡量,不存在填補問題
第三,無論項目是否重復,擁有一份或多份副本并不過分(侵權賠償、責任保險、工傷處理)。此外,法律沒有限制當事人重復獲得賠償(補償),因此不存在公平問題
以上評論僅供參考
▲ 《關于企業補充繳納職工養老保險費糾紛的批復》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9月發布的《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法律適用問題的解釋(三)》第1條規定,職工未經勞動爭議處理為其作為用人單位辦理社會保險手續。此外,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因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無法彌補,致使其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而發生的用人單位損失賠償糾紛。但是,如果雇主未能支付社會保險費或因支付期限和金額而產生爭議,則未規定法院應予以接受,因為社會保障機構有義務收取和支付雇主未支付的費用,勞動者、用人單位與社會保障機構之間因未支付費用發生爭議的,屬于收付爭議,屬于行政管理范疇,具有社會管理性質,不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單一社會保障爭議。因此,此類糾紛不應納入民事審判的范圍。如果工人對雇主未支付的社會保險費或由于支付期限和金額產生爭議,應向相關部門申請解決
以上回復僅供參考
▲ 《關于加班工資舉證責任的答復》
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9月發布的《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法律適用問題的解釋(三)》第九條規定:“勞動者申請加班工資的,他應對加班事實的存在承擔舉證責任。但是,勞動者有證據證明用人單位有證據證明加班的,用人單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不利后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調解仲裁法》第六條的規定,制定本規定。《調解仲裁法》第六條規定:“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有責任為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如果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屬于業主控制和管理的,業主應提供證據;如果雇主未能提供,則應承擔不利后果。”
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的內容體現了兩種含義。一是按照《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規定,按照“誰主張、誰提供證據”的原則分配證據。也就是說,雙方當事人有責任提供證據證明其主張所依據的事實或反駁另一方當事人的主張。第二,如果與爭議事實有關的證據屬于業主的控制和管理,業主應提供證據。發包人不提供的,由發包人承擔不利后果。由此可見,在勞動爭議案件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上是誰主張、誰提供證據。但是,在加班事實的舉證責任分配方面,考慮到雇主一般有管理人員是否加班、具體加班時間、加班時間長短等證據,該條還規定,雇主應對加班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以上回復僅供參考
▲ 關于“社會保險勞動爭議”問題的答復
網民反映《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法律適用問題的解釋(三)》第一條:勞動者以用人單位不履行勞動合同為由不能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為他們和社會保險公司辦理社會保險手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妨害公務罪緩刑前提是什么
2021-02-14耳朵十級傷殘鑒定標準
2021-03-22遺贈與生前贈與有什么區別
2021-03-21因死亡勞動合同終止經濟補償有嗎
2020-12-05消費合同多久生效
2021-03-01房產他項之后還能債權轉讓嗎
2021-03-19女職工哺乳期可以出差嗎
2020-11-29是否對所有公司都負競業限制義務
2020-12-07韓國非法打工如何處罰
2021-03-02車上人員責任險建議買嗎
2021-01-24保險公司應履行告知義務是什么
2021-03-23寶馬車主告狀 法院判保險公司支付保險金
2020-11-26保險保全業務流程是什么
2021-03-01保證保險的分類有哪些
2021-02-14廣州同一事故造成多人傷亡保險公司保險金如何分配
2020-11-28分析旅行社責任保險案例
2020-11-27投保欠費的理賠
2020-11-30土地轉讓合法嗎
2020-11-12保障房土地出讓金要怎么交
2021-01-29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全文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