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救助,又稱海上救助。廣義地說,救助方對任何水域遇險的船舶、貨物和人員的救助構成海上救助。但是,由于援救人員是國際法規定的一項義務,任何船舶都有義務在不嚴重危及船舶及其人員安全的情況下拯救人員的生命,而援救人員的生命也無權要求救助的賠償,人命救助人只有在救助船舶和其他財產,挽救人的生命時,才有權分享合理份額的救助報酬。中國《海商法》第171條規定,救助適用于“在海上或與海洋有關的通航水域救助遇險的船舶和其他財產”。救助是海商法中一項古老而獨特的法律制度。公元前9世紀的《洛特法》對救濟補償金的支付也有類似的規定。建立海難救助制度的目的是鼓勵人們救助遇險船舶及其財產
海上救助從單純的救助開始,后來發展為合同救助。在各種合同格式中最典型、使用最廣泛的是勞合社的勞動標準救助合同格式,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也制定了類似的救助合同格式。在傳統海商法中,除了單純的救助和合同救助外,還有一種根據救助方使用的設備、人力和時間進行賠償的救助方法,稱為雇傭救助或實際成本救助,但現代海商法已將其納入海事服務項目
根據我國海商法的有關規定,設立有效的海上救助法或救助請求權,必須滿足以下五個條件:(1)打撈發生在海上或與海洋相連的通航水域。海上救助的風險遠大于陸上救助,這是海上救助制度建立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海商法要求救助方在海上或者與海相通的通航水域救助被救助物。(2)被救助物必須是法律承認的救助對象。中國海商法承認的救助對象是船舶和其他財產。其中,船舶是指《海商法》第3條所稱的船舶以及與之發生救助關系的其他非軍用或政府公務船舶。也就是說,救援船和獲救船中的一艘必須是中國《海商法》第3條所指的船舶,而另一艘可以是內河船、內湖船和總噸位小于20且不用于軍事或政府公務的小型船舶獲救對象必須遭遇海上危險。海上危險的存在是海上救助的前提。只有當船舶或其他財產面臨真空的危險,可能造成損失時,才有必要進行救援。
(4)救援必須是自愿的。自愿原則是海上救助的構成要件之一。自愿是指雙方的自愿,即救助方提供救助服務的意愿和被救助方接受救助服務的意愿。對救助方而言,自愿是指其在法律和義務上沒有義務救助遇險的海洋財產。如果營救成功,他有權獲得營救賠償,并且不營救或承擔任何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如何在勞動關系的建立、變更和解除等方面預防勞動糾紛
2021-03-21如何判斷不作為是否成立
2021-01-05商標侵權賠償標準包括哪些
2020-12-28對駁回注冊商標續展申請決定不服怎么辦
2020-11-23是否可以要求子女經常回家探望
2021-01-26爺爺奶奶有探視權嗎
2020-11-28離婚訴訟費用
2020-12-27訴訟過程中法庭證據的取得有什么途徑?
2021-01-22精神病司法鑒定的程序
2020-11-28交通事故私了保險公司怎么陪
2021-03-22勞務合同安全免責是否有效
2020-12-22合同債權保全特點有哪些
2021-02-06老師打傷學生學校承擔什么責任嗎
2021-01-02簽了合同剛入職兩個星期怎么離職
2020-12-27勞動合同和勞務協議屬于什么區別
2021-03-02用人單位招工能否收押金
2021-01-19不激納養老金是否屬勞動爭議
2021-03-04如何理解保險合同解除的溯及力
2020-11-23解除保險合同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11-18什么是比例賠付
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