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排除期
排除期是指法律規定某項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債權人在此期間未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的,該民事權利在法定期間屆滿時消滅。排除期間具有下列特征:
1。排除期通常是一個固定期,不因任何原因暫停、中斷或延長。債權人享有的實質性民事權利在排除期間被消滅,如批準權、撤銷權、解散權等。排除期規定了債權人行使權利的期限,其依據是債權人未能行使實體的民事權利。排除期自相應實體權利成立之日起計算。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理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債務人自行為之日起五年內未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這里的五年應該是最長的保護期,也就是說,您應該在發現可撤銷事實之日起一年內行使撤銷權。但是,如果您在可撤銷事實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未發現該撤銷權,則該撤銷權將被消滅,即使該撤銷權后來被發現,也無法行使關于債權人撤銷權行使期限的規定。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期限為訴訟時效。時效期滿時,當事人的勝訴權消滅。《合同法》第75條規定了債權人撤銷權的排除期,即規定了債權人撤銷權排除期的兩種計算方法。該條實際上規定了兩種期限:一種是關于一年的規定,屬于訴訟時效,可以適用于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和延長;第二,關于五年的規定屬于排除期,不適用于中止、中斷和延長時效。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五年期限為除外責任期。所以是五年
三、撤銷權的主觀要件
(一)債務人的惡意。惡意利益主義和理想主義在定義上存在差異。根據意志主義,債務人必須具有欺詐意圖。根據理想主義,債務人必須知道這對債權人的權利是有害的,以便知道他的行為可能導致或增加其喪失資格
(II)受益人的惡意。受益人在《合同法》(第74條第1款后一款)中稱為“受讓人”,在《合同法》(一)(第24條)的解釋中稱為“受益人或受讓人”,是指根據債務人的行為獲得利益的人。受益人惡意是指受益人在取得一定財產或者取得一定財產利益時,已經知道債務人的行為損害了債權,即已經認識到該行為損害了債權的事實。至于受益人是否有意故意損害債權人,或與債務人惡意串通,則不再被視為(III)轉為人們的惡意。在一些立法中,必須有人求助于其他人。所謂轉讓人是指受益人獲得權利的人
以上是lyba.com編輯的相關信息。綜上所述,當事人如果需要行使撤銷權,也應當自愿承擔該行為的后果。如果雙方沒有要求取消。法院不能主動撤銷它。它必須符合各方的意愿。如果您有其他問題,請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店鋪轉讓交易沒有達成但是被別人收了款怎么辦
2020-11-24什么情況下交警應該回避
2020-12-31事故認定書如何審查
2021-01-19侵權責任能否仲裁解決
2021-03-07如何書寫一份有效的遺囑
2020-11-09一般網貸逾期多久上征信
2021-02-09在合同中分工責任不履行怎么辦
2021-01-30什么情形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2021-02-28離職后帶走顧客信息違法嗎
2021-01-28勞動爭議調解的程序
2021-02-16解除勞動關系引發勞動糾紛
2021-02-27投保人對被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保險合同無效嗎
2020-11-17固定資產購買保險的流程
2021-02-20保險免責條款應該怎么樣才算有效
2020-11-22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有哪些
2021-02-04土地流轉后農民能做什么工作
2021-02-11公租房拆遷中,戶口在內的人都可以得到補償嗎
2021-03-23逼迫簽了安置補償協議可以反悔嗎
2020-12-11舊城改造的政策有哪些,舊城改造的政策有優惠嗎
2020-12-18農村征地拆遷補償標準是怎么樣
20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