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黃某向姜某借款500萬元,簽訂借款協議,約定發生爭議提交某仲裁委員會裁決。后黃某因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其中即包含向姜某所借的500萬元。刑事偵查過程中,姜某提請仲裁,黃某認為應當“先刑后民”。結果仲裁委缺席裁決,姜某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黃某則以程序違法為由申請撤銷裁決。
【解析】
有人認為,司法解釋已對仲裁“違反法定程序”作出限縮性解釋,只限于“違反仲裁法規定的仲裁程序”和“當事人選擇的仲裁規則可能影響案件正確裁決”兩種情形,而“先刑后民”規則僅適用于訴訟程序,對仲裁機構并無約束力,故案涉仲裁不存在程序違法一說。而筆者認為,小處從保障仲裁裁決執行入手,大處從維護法律秩序統一性考量,因現行法律規定,對于非法集資款項,只能予以刑事追繳或責令退賠而不能訴諸民事維權,所以即便仲裁機構對該類糾紛進行裁決,也將無法進入民事強制執行程序,由是仲裁機構不能受理該類仲裁申請。理由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立案后,發現民間借貸行為本身涉嫌非法集資犯罪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并將涉嫌非法集資犯罪的線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檢察機關。”可見刑事未決前,人民法院不得受理基于同一事實而發動的民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被告人非法占有、處置被害人財產的,應當依法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被害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可見刑事判決后,出借款項只能追繳或退賠而不能提起民事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五條第二款規定:“經過追繳或者退賠仍不能彌補損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目前該規定已被全面廢止,原因即在于新刑訴法解釋對此進行了修改。可見經追繳或退賠仍不能彌補損失的,亦不可再行民事訴訟。
綜上,對于涉非法集資犯罪經濟糾紛案件,因現行法律限制當事人通過私法途徑予以維權,故倘若準許仲裁機構受理該類仲裁申請,無異于為人們規避法律打開一扇“后門”,當事人會通過申請執行仲裁裁決的方式輕易避開民事訴訟不能這道“藩籬”,因而案涉仲裁條款應當認定無效,仲裁機構無權裁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框架是否要約定期限
2020-11-24律師要收多少代理費
2021-02-16企業改制上市必須選中介機構嗎
2020-12-31股權激勵是一種融資嗎
2020-11-15互聯網金融是非法傳銷嗎
2020-11-09票據行為票據能力是如何的
2021-01-08合同已實際解除應否確認效力
2021-01-25房產互換應如何辦理?
2020-12-30如何理解免責條款
2021-01-15勞動關系從何時建立,是什么意思
2021-02-15若公司倒閉該如何賠償員工
2021-02-12員工調崗后主動辭職有沒有經濟補償金
2020-12-30人身保險糾紛的管轄是如何的
2021-02-01保險公司變更出資人股權轉讓審批是怎么進行的
2021-02-04在房子上刮下來一板磚把車砸了保險公司賠嗎
2021-03-18保險法解釋二
2020-12-26車險理賠:體現服務的窗口
2021-02-04土地出讓方式流程是怎樣規定的
2021-02-26土地轉讓合同如何寫
2021-01-12四荒土地轉包年限是多少年
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