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為上最重要的分類是‘負擔行為’及‘處分行為’,二者貫穿整部民法,可稱為民法的任督二脈,必須打通,始能登入民法的殿堂。”①在我國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對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區分理論的理論和邏輯內涵沒有一個清晰和統一的界定,故對我國物權法上是否采納區分原則,或者說采納什么樣的區分原則發生分歧,亦屬必然。本文對區分理論中的分離原則界定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分別作為兩個獨立的法律行為,各自依據不同的要件發生不同的法律效果。從概念體系上看,作為負擔行為下位概念的債權行為與作為處分行為下位概念的物權行為的分離,僅僅是分離原則的一個表現而已,除此以外,還存在著其他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分離的類型。而原因與物權行為的分離,并不一定是指兩類獨立的法律行為的分離(原因也可以不是法律行為),這僅僅是從原因角度來理解的。區分”的邏輯結構包含三層含義: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之間的分離原則、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之間的內在抽象及外在抽象,后二者抽象結合起來,實質就是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抽象原則(又稱無因性原則)。
在進入下文之前,應當先確定它們之間的關系。所謂內在抽象是指負擔行為作為處分行為的法律原因或原因行為,自處分行為中抽出,使處分行為不包含原因而有中立性。所謂外在抽象是指處分行為的效力不依賴于作為其原因行為的負擔行為的效力。分離原則是抽象原則中外在抽象在邏輯上的前提,但并不必然就能導出抽象原則;內在抽象是外在抽象的基礎并且包容著后者;分離原則與內在抽象理論相結合,必然導出外在抽象。
一、三種區分原則的比較
從區分理論的體系結構上看,導致產生不同的區分原則,原因是基于物權變動的不同模式,即物權變動模式事實存在著三個層次的結構。從區分合同效果與物權變動效果講,不同的層次中有不同的構成要件及其所要求的涵攝事實,當然其發生不同的法律效果。比如,在甲將其房屋出賣于乙的個案中,僅僅交易當事人之間,債權意思主義只要有該房屋買賣契約的原因與債權性質的合意,據此產生合意原則,但不產生區分原則,此為第一層次。債權形式主義要有合法原因的債權合同及其公示(登記或交付):1、不承認物權行為,公示方式的完成本身不具有法律行為的意義,而是純粹的事實行為,公示完成與否只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不影響合同本身的效力,稱為公示與交易區分原則②。但這不是實質上的債權形式主義。2、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分離,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但否認其無因性,物權變動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的無效會導致物權變動的無效,此即合同效力與登記效力區分原則。此為第二層次。在第三層次上,物權形式主義則還要求需要一個與債權行為相對應的物權合意——物權行為,完全接受物權行為理論——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的觀點,據此產生德國法上的分離原則”或者區分原則”。
由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所產生的不同的區分原則,其背后蘊涵著不同的基本理念或者價值取向。比如債權意思主義可能追求的是排除國家管理因素,充分展現純粹的個人自由與私法自治,而徑由當事人的意思發生其追求的所有的法律效果。債權形式主義和物權形式主義可能追求的是兼顧意思自治與國家管制,建立清晰的法律體系和結構。
由于第一層次上不存在區分原則,對后兩種模式、三項區分原則在功能和利益衡量上,筆者認為,可取的區分原則是合同效力和登記效力的區分原則,即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限制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絕對化。理由有:
(一)在邏輯上,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并不必然要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物權行為獨立與否首先是事實判斷問題,而物權行為無因性是價值選擇問題。正如學者所言,物權行為是否有因或無因,并不僅僅是邏輯關系問題,而是一種由實體法依據價值判斷及利益衡量來決定的問題③。德國立法者也稱,確立無因性旨在維護法律交往的方便性和安全性④。所以,反對物權行為無因性的觀點完全可以承認物權行為,不必拘泥于在承認物權行為獨立性之后就應進一步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海里禁止排放的物體種類有哪些
2021-01-12縱容他人犯罪怎么處罰
2020-12-24雇傭關系死亡怎么賠
2020-11-09尋釁滋事持械輕微傷能立案嗎
2020-12-09新合伙人加入后的債務如何處理
2020-12-08租房合同和收據都丟了怎么辦押金
2021-01-23網上炒股注意事項
2021-01-24法律規定離婚證據與婚外情證據有哪些
2021-03-07該案贍養協議是否有效
2020-11-10發生交通事故,警察依據什么判定責任歸誰
2020-11-30民間借貸房屋抵押過戶犯法嗎
2020-12-09擔保合同有哪幾種成立方式
2021-02-19學生在校時受傷學校承擔責任嗎
2020-12-08一線城市樓市退燒,2020北京房產最新政策
2021-02-18購房合同丟失有哪些處理辦法
2021-01-26集資房屬于什么房產性質
2020-12-31分包給勞務隊屬于違法分包嗎
2021-02-23江西藍天學院專職人員調崗申請表
2020-11-29勞動糾紛多久過期
2020-12-15沒有勞動糾紛是否就沒有經濟糾紛
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