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設定陷阱等手段騙取對方財產的行為。
(1)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欺詐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偽的,并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欺詐的故意包括兩方面:一是陳述虛偽事實的故意;二是誘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故意。
實際生活中,陳述錯誤事實并不少見,根據行為人的動機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行為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此時就構成欺詐的主觀要件;第二類是行為人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認為陳述的錯誤事實是真實的,即他主觀上并沒有陳述錯誤事實的故意,此時不構成欺詐的主觀要件。但是如何區分行為人是否具有陳述錯誤事實的故意,卻非易事。這主要從行為人的行為動機、知識經驗以及其所處的客觀環境去認定。
(2)欺詐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指欺詐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構成欺詐行為的兩個方面。故意陳述錯誤事實的行為,例如將假冒偽劣商品說成質優價廉。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向他方告知真實情況面故意不告知。沉默是否構成欺詐呢?大部分國家的法律規定,當行為人有義務說明真實情況而不說明、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我國法律對沉默是否構成欺詐的規定與上述規定相似,例如(產品質量法)第28條規定:銷售者在出售某種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的產品,應當事先向消費者或用戶作出說明,否則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規定表明在負有說明義務時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另外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負有說明義務的,也不能保持沉默。
(3)被欺詐人因欺詐而陷入錯誤。所謂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構成欺詐,一般必須是被欺詐人的錯誤認識與欺詐人的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易言之,如果被欺詐人訂立合同,那么必須是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與合同內容有密切關系,并且被欺詐人因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對合同內容發生了錯誤認識。
(4)被欺詐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如果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因欺詐行為而作出的,也不構成欺詐。這表明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與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聯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怎么舉報足浴店不合法
2021-03-16兒媳婦有權利住公婆的房子嗎
2020-12-23離婚損害賠償包括哪些項目
2020-11-08董事會成員由誰任命
2020-12-08什么是探望權,探望權糾紛如何處理,怎么執行
2021-01-22勞務合同安全免責是否有效
2020-12-22依法成立的合同自多久生效
2021-01-14購買教育地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28房子被抵押還能繼承嗎
2021-02-28企業破產能不能解除勞動合同
2020-11-20工資停發多久算是勞動關系終止
2020-12-27勞務派遣員工是否可以簽訂競業限制協議
2020-11-13員工工傷身亡家屬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嗎
2021-02-15人壽保險公司可以經營健康保險業務嗎
2020-12-04車險續保押金是不是必須繳納
2021-03-19輕微交通事故快處快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12財產保險理賠時受三個限額限制
2021-02-16婚內買保險的受益人可以是外人嗎
2021-02-04什么是增加保額
2020-12-21土地轉讓模式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