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協議與原合同沖突以什么為準
新的《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合同法》《民法通則》有效時期為2020年12年31日止,屆時與《民法典》相沖突的條款失效,由新頒布的司法解釋替換。
《民法典》生效前的規定:
合同補充協議簽署在后,一般以補充協議所約定內容為準。具體依據如下:
1、補充協議中一般都會在尾部寫明“原合同與本補充協議不一致的,以本補充協議為準”;
2、《合同法》第77條規定,雙方協商一致,可以對合同進行變更。補充協議簽署在后,與主合同不一致,應視為雙方對主合同的變更,因此應以補充協議為準。
合同是當事人或當事雙方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廣義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門中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狹義合同指一切民事合同。還有最狹義合同僅指民事合同中的債權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5條: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合同的法律約束力,應是法律賦予合同對當事人的強制力,即當事人如違反合同約定的內容,即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包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約束力是當事人必須為之或不得為之的強制狀態,約束力或來源于法律,或來源于道德規范,或來源于人們的自覺意識,當然,源于法律的法律約束力,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最強迫約束力。
合同的約束力主要表現為:
①當事人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②當事人應按合同約定履行其合同義務;
③當事人應按誠實信用原則履行一定的合同外義務,如完成合同的報批、登記手續以使合同生效。不得惡意影響附條件法律行為的條件的成就或不成就,不得損害附期限法律行為的期限利益等。
1.自成立起,合同當事人都要接受合同的約束;
2.如果情況發生變化,需要變更或解除合同時,應協商解決,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
3.除不可抗力等法律規定的情況以外,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承擔違約責任;
4.合同書是一種法律文書,當事人發生合同糾紛時,合同書就是解決糾紛的根據。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的保護。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一般來說,簽訂的補充協議和原合同是不存在沖突的,一旦存在沖突的時候那么應當雙方進行協商處理,如果雙方協議不成的話,那么這個補充協議原則上來說是沒有法律效益的,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引用網絡上句子算侵權嗎
2021-03-26用益物權有哪些特征
2021-02-03刑事拘留的程序是什么
2021-01-09事實婚姻受法律保護嗎
2021-02-23什么是仲裁委托代理人
2021-01-06車禍出院后多久去理賠,怎么理賠
2020-12-02履行勞動合同的原則
2020-11-15欠薪多久屬于自動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26上海員工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2實習期結束才簽合同嗎
2021-02-09建設施工與企業農民工之間法律關系的探討
2021-01-18勞動爭議調解不成的情形應該怎么解決
2021-03-24工傷申請應該歸哪個仲裁委管轄
2020-12-10投保時注意事項及須知事項有哪些
2021-02-02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賠償范圍是什么
2021-02-24保險代理合同保存期限是多久
2021-02-16無證駕駛人致人受傷保險公司是否應擔責?
2021-03-26從一起賠案看保險公估的幾個法律問題
2021-03-16保險合同理賠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2020-12-19購買車險后還需注意哪些細節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