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法律規定,我國法院審理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二審法院作出的判決為終審判決。二審判決經宣判或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法院生效的判決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為了保證法院判決的公正、準確、合法,法律還規定了“審判監督程序”,即對法院的生效判決,如發現確有錯誤,可以通過進行再審予以糾正的程序。以民事訴訟案件為例,有以下情況,可以提起審判監督程序:(l)由有審判監督權的人民法院提起。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77條規定:“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因此,作出終審判決的法院,如發現已生效的判決確有錯誤,應依照法律規定決定進行再審,依法作出正確的判決。
(2)由符合法定條件的當事人申請。《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因此,當事人對已生效的判決,可以申請再審。但當事人申請再審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民事訴訟法》第179條明確規定:“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四)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五)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當事人的再審申請,如不符合上述規定,法院審查后,應將予以駁回。當事人申請再審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即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82條的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后2年內提出。”(3)由有監督權的人民檢察院提起。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發現有《民事訴訟法》第185條規定的情形時,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在實踐中,民事訴訟當事人對法院生效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有權提出抗訴的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由檢察院審查申訴是否符合條件,決定是否提出抗訴。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一個人可以辦兩份租賃合同嗎
2021-02-03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關系特點有哪些
2020-11-18簽訂廠房租賃合同時應該注意什么
2021-01-18被強制隔離戒毒可以探視非直系親屬嗎
2021-02-23香港非法務工如何處罰
2020-12-05違反保密協議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1-09違反競業限制造成實際損失如何舉證
2020-12-11試用期辭退的條件有什么
2021-03-24沒譜的保險:合同是廢紙一張
2021-01-21保險公司的車險有差別嗎
2021-03-12車損什么情況下保險公司拒絕理賠
2020-11-28保險理賠原則是什么
2021-03-18侵權糾紛能否列保險公司為被告
2021-02-11保險合同糾紛代理詞怎么寫
2020-12-29委托了代理人,本人還能不能參加訴訟?
2021-02-02土地承包合同中委托人范圍是什么
2021-02-26什么是原土地承包經營權人
2020-12-06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的條件是什么
2021-03-12拆遷安置房糾紛時效有期限要求嗎
2020-12-11開發房地產屬于公益拆遷嗎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