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履行不能的概念
履行不能是指債務人在客觀上已經沒有履行能力。債務人由于某種原因,事實上已不可能履行債務。履行不能使債的目的客觀上無法實現,因而導致債務消滅或轉化為損害賠償之債,債權人無法請求繼續履行。
二、履行不能的成因
履行不能的原因很多,有時是因為標的物已滅失;有時標的物雖然存在,但因為法律上的原因而不能交付,如標的物被依法規定為限制流通物;有時是因為債務人自身的原因不能提供原定的勞務,如在以提供勞務為標的的合同中,債務人喪失勞動能力等。
履行是否可能,應依一般社會觀念判斷,而不能僅憑債務人的觀念加以斷定。凡依社會觀念認為債務事實上已無法強制執行,即屬于履行不能;即使尚有履行的可能,但如果履行將付出不適當的代價或冒有生命危險,或因此違反更重大的義務,則依誠實信用原則,也應認定為履行不能。但履行不能不包括下列情形:
1、履行困難;
2、債務人缺乏資力;
3、選擇之債中尚有可選擇的給付;
4、貨幣之債和利息之債。
三、違約形態
給付不能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嗣后不能,按照學者的一般看法,自始不能決定著合同是否成立或有效的問題,而嗣后不能則關涉債務履行及違約問題,這就是說,在合同有效的情況下,若發生嗣后不能,除不可歸責于當事人雙方的情況以外,就涉及到違約或負責問題。
將履行不能即嗣后不能抽象化為一種違約形態,乃是德國債法的一大特點。履行不能成為違約形態,最初是由德國學者麥*森于1853年倡導的。麥*森根據對給付的三方面(標的、時間、地點)的要求而將給付區分為標的(品質或數量)的、地點的及時間的給付不能而認為履行遲延只不過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給付不能,因為在麥*森看來,未能準時發生的給付不再是準確的給付,準確的給付已經因為第一次的不適當給付而成為不能。這樣一來,履行不能所包含的內容極為寬泛,幾乎可以涵蓋各種違約形態。德國民法基本采納了這一觀點,將給付不能的概念適用到違約補救和責任之中,規定了債務人對應歸責于自己的給付不能的責任,并將給付不能與給付遲延作為兩類基本的違約形態而將各種復雜的違約現象均概括其中,從而形成了德國法對違約形態的“二分法”制度。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履行不能的原因很多,有時是因為標的物已滅失;有時標的物雖然存在,但因為法律上的原因而不能交付,如標的物被依法規定為限制流通物;有時是因為債務人自身的原因不能提供原定的勞務。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動產質權是用益物權嗎
2020-12-07商號可以質押嗎
2021-01-30合伙財產的出質限制有哪些
2021-01-27婚前財產協議要怎么樣簽訂
2021-01-11未成年人網絡打賞可以退還嗎?最高法明確了!
2021-02-10財產保全必須提供對方賬戶嗎
2020-11-15離婚起訴流程是怎樣的
2021-01-17霸王條款是合同欺詐嗎
2020-11-29在超市摔倒的賠償責任是怎樣
2020-12-14崗位變更合同書怎么寫通知
2020-12-10私人教育機構離職有競業限制嗎
2020-11-27勞動調解應該去哪
2021-03-10勞動爭議申訴最長年限是幾年
2020-11-22用人單位調動工作地點,勞動者有權拒絕嗎
2021-02-26商業車險訂過了退保是否可以
2021-02-04被保險人家屬在不在保險所指“第三者”范疇內呢
2020-11-20保險合同訂立有關問題
2021-01-13保險合同是否在合同到期退保險本金
2021-02-25改裝后的車如何理賠
2020-11-21暴雨致機動車發動機損壞保險公司能否拒賠
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