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原告(居間人)與出售方及被告(委托人)分別簽有《房地產居間合同》一份,約定被告委托原告以140萬元購買出售方房屋,在合同有效期內,依原告之安排,買賣雙方至原告處,由原告代書簽訂房地產買賣合同,完成委托事項,被告支付原告服務報酬14000元。合同簽訂后,原告兩次安排雙方簽訂買賣合同,因被告第一次未備齊首付款、第二次無故不到場而未成。第二次安排的次日,被告私下與出售方簽訂了買賣合同,合同價為160萬元,并取得了所購房屋的房地產權證。原告遂訴請被告賠償違約損失14000元。
一種意見認為,被告的行為有違誠信,但該行為是否屬于違約,雙方并無約定,原告訴請違約賠償,缺乏依據。故應駁回原告的訴請。
另一種意見認為,被告的行為不僅有違誠信,同時也違反了雙方在居間合同中的約定,構成違約,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由于雙方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原告主張按照合同履行后其可以獲得的利益進行賠償,符合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故應支持原告的訴請。
博主認為,根據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所謂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使合同沒有明確指出某種行為是否屬于違約,只要當事人沒有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就構成違約。本案中,作為居間人的原告,其義務是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在約定的期限內安排雙方簽訂買賣合同。而作為委托人的被告,其義務是在居間人的安排下前去簽訂買賣合同。但由于被告無故不到場,致使原告無法完成委托事項,獲取居間報酬,后被告又私下與居間人介紹的對方簽訂合同。雖然雙方在合同中沒有明確被告不服從居間人安排前去簽約的行為構成違約,但從合同的內容來看,被告的行為違反了合同中約定的義務,構成違約。雙方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應適用法定形式。那么,被告的違約行為是否給原告造成了損失?客觀上,被告規避原告自行與原告介紹的另一方簽訂買賣合同的行為,造成了原告促成合同成立后可得報酬的損失,雖然其合同價高于委托價,但這并不能改變被告利用原告的媒介簽訂買賣合同,逃避向原告支付報酬之事實。故原告主張被告賠償可得報酬損失有合同依據及法律依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辱罵執法人員怎么辦
2020-12-06委托律師所要提供哪些資料
2021-02-05怎么看匯票是否附有追索權條款
2021-03-12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怎么認定
2020-11-28“上班族”千萬要保存好的東西有哪些
2021-02-04單位讓員工帶病加班是否違反合同法
2021-02-27顧客在超市摔倒的責任誰負
2020-12-28簽訂賣房合同注意事項有哪些,與中介公司打交道需要注意什么
2020-11-12競業禁止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0-12-08勞務分包需要交履約保證金合法嗎
2021-03-20不帶薪年休假屬于勞動糾紛嗎
2020-12-17壽險詐騙的類型包括哪些
2021-03-22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產品責任險條款
2020-11-21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2020-11-19保險欺詐及其防治
2021-03-04索要嫖資被殺,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0-11-27交通保險理賠誤區有哪些
2020-11-22保險合同內容的變更如何進行
2020-11-14人民財產保險理賠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19保險代理人能為客戶提供的服務有哪些
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