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走私武器、彈藥罪的定罪量刑標準
1.槍支的劃分。《走私解釋(一)》第1條將槍支劃分為“軍用”與“非軍用”,并據此規定了不同的定罪量刑標準。實踐中反映,該分類方法存在多方面問題:一是從法律規定看,無論是槍支管理法還是刑法,均未見“軍用槍支”、“非軍用槍支”的分類,使用該分類的法律依據不足。二是根據《公安機關涉案槍支彈藥性能鑒定工作規定》的規定,槍支鑒定機構對涉案槍支只作是否為制式還是非制式的鑒定,無法作軍用、非軍用的鑒定,司法鑒定意見與司法解釋規定不相銜接;三是軍用槍支和非軍用槍支的分類未能準確反映槍支分類的實際情況,對于警用槍支以及境外走私入境、我國無相對應或類似型號的槍支能否認定為軍用槍支,實踐中存在意見分歧。
針對上述問題,《解釋》第1條以槍支發射槍彈的動力來源為標準,將槍支分類調整為“以火藥為動力發射槍彈的槍支”和“以壓縮氣體等非火藥為動力發射槍彈的槍支”。主要考慮是:(1)該分類符合槍支管理法第四十六條關于槍支分類的規定。槍支管理法規定,槍支是指以火藥或者壓縮氣體等為動力,利用管狀器具發射金屬彈丸或者其他物質,足以致人傷亡或者喪失知覺的各種槍支。(2)該分類可以更為客觀地反映槍支的實際殺傷力。通常情況下,以火藥為動力發射槍彈的槍支,其實際殺傷性能往往要大于以壓縮氣體為動力發射槍彈的槍支。(3)該分類符合有關涉槍支犯罪司法解釋的發展沿革。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非軍用槍支、彈藥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最早使用了“非軍用槍支、彈藥”的概念。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制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藥、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槍支、彈藥、爆炸物解釋》)注意到了該分類存在的問題,根據槍支動力來源的不同,將非軍用槍支進一步劃分為“以火藥為動力發射槍彈”和“以壓縮氣體為動力發射槍彈”,并就軍用槍支與以火藥為動力發射槍彈的非軍用槍支規定了相同的定罪量刑標準。
2.彈藥的劃分。與前述調整相對應,《解釋》不再以“軍用”和“非軍用”作為子彈劃分的標準,而是按照發射動力的不同,將其分為“氣槍鉛彈”和“其他子彈”,并分別規定了不同的定罪量刑標準。
此外,《解釋》第2條在武器、彈藥種類規定的措辭上,使用的是“參照”而非完全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稅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進出境物品表》的有關規定確定。這主要是考慮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稅則》將爆炸物規定在“炸藥;煙火制品;火柴;引火合金;易燃材料制品”章節,而非“武器、彈藥及其零件、附件”章節中,但爆炸物顯然也應納入走私彈藥罪的犯罪對象。
(二)關于走私仿真槍、管制刀具行為的定罪處罰
1.走私仿真槍、管制刀具行為的性質認定。《走私解釋(一)》第1條第6款規定,走私管制刀具、仿真槍支構成犯罪的,以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定罪處罰。《解釋》第5條第1款將之調整為以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定罪處罰。其主要考慮是:(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進出境物品表》以及《海關總署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進出境物品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限制進出境物品表〉有關問題解釋的公告》、《海關總署關于將仿真武器列為禁止進出境物品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的規定,仿真槍屬于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管制刀具屬于限制進出口的物品,均不屬于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犯罪對象。(2)仿真槍、管制刀具屬于非涉稅的貨物、物品,而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要求行為人偷逃稅額達到一定的數額標準,以至于實踐當中往往只好采取參照玩具、廚具或者武器的進出口稅率來核定走私仿真槍、管制刀具偷逃稅額這種具有爭議的做法。(3)《走私解釋(一)》規定走私仿真槍、管制刀具的行為按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處理,主要是受到當時走私犯罪罪名體系的制約。在《刑法修正案(七)》新增設了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后,將走私禁止或者限制進出口的仿真槍、管制刀具的行為納入該罪處理,更為符合其行為特征。
2.走私仿真槍、管制刀具的定罪量刑標準。《解釋》第5條第1款以指引的方式就走私仿真槍、管制刀具的定罪量刑標準作了規定,即應適用《解釋》第11條第1款第6、7項和第2款的規定。適用該標準時應注意,《解釋》第11條第1款第6項采用的是數額與數量標準并列規定的方式,行為人走私仿真槍、管制刀具的數額或者數量達到其中任一標準,即應定罪處罰。
3.走私的仿真槍經鑒定為槍支的處理。根據有關槍支性能鑒定標準及仿真槍管理的規定,發射彈丸的槍口比動能大于或者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的仿真槍,應當認定為槍支。據此,《解釋》第5條第2款規定,走私的仿真槍經鑒定為槍支,構成犯罪的,應以走私武器罪定罪處罰。同時,考慮到實踐中查獲的仿真槍多是剛達到或者超出前述槍支鑒定標準,行為人走私仿真槍多是出于個人愛好,并非為了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此種情形的處理與其他走私槍支的行為應有所區別。故此,《解釋》第5條第2款同時規定,走私的仿真槍雖經鑒定為槍支并構成犯罪,但不是以牟利或者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為目的走私,且無其他嚴重情節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三)關于走私珍貴動物制品罪的定罪處罰
1.走私珍貴動物制品罪的定罪量刑標準。針對走私珍貴動物制品罪的三個量刑幅度,《走私解釋(一)》第4條規定了不滿10萬元、10萬元以上不滿20萬元和20萬元以上三個數額標準。實踐中反映,珍貴動物制品的核定價值普遍較高,走私少量珍貴動物制品的價值即可能超過20萬元,依照《走私解釋(一)》的規定,此類案件通常均應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重刑集聚現象較為嚴重。為此,《解釋》基于個案情況的實證分析,將走私珍貴動物制品罪的定罪量刑標準作了調整:一是將走私珍貴動物制品情節較輕的標準由價值10萬元以下上調為數額不滿20萬元。二是將走私珍貴動物制品的一般量刑情節由價值10萬元以上不滿20萬元調整為數額20萬元以上不滿100萬元。三是將走私珍貴動物制品情節特別嚴重的標準由價值20萬元以上調整為數額100萬元以上。
2.走私珍貴動物制品罪的從寬處理。境外務工、旅游人員出于留作個人紀念的目的,將在境外購買的少量珍貴動物制品非法攜帶入境的現象時有發生。對于此種主觀惡性不大、社會危害性較小的情形,需要按照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精神要求,在處理上與以牟利為目的的走私珍貴動物制品行為有所區別,以此突出刑事打擊重點,適當控制刑事打擊面。對此,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海關總署《關于辦理走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向題的意見》(以下簡稱《走私意見》)就明確了具體的從寬處理意見,即:同時具有珍貴動物制品購買地允許交易以及入境人員為留作紀念或者作為禮品而攜帶珍貴動物制品進境、不具有牟利目的兩種情形,且情節較輕的,一般不以犯罪論處;同時具有前述兩種情形,達到《走私解釋(一)》第4條第3款或者第4款規定的量刑標準的,分別可以降一個法定刑幅度量刑。以此為基礎,《解釋》第9條第4款規定,不以牟利為目的,為留作紀念而走私珍貴動物制品進境,數額不滿10萬元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情節顯著輕微,不構成犯罪的,按一般行政違法行為處理。較之于《走私意見》,《解釋》主要作了兩個方面的調整:一是未再強調珍貴動物制品購買地允許交易這一條件,其主要考慮是從相關國際公約文件的角度此類交易通常均不被允許,且實踐中對于境外法律規定往往難以查證。二是對于符合此種情形但情節較重的未再規定降一個量刑幅度處罰,其主要考慮是《解釋》已大幅拉大了不同量刑幅度的數額標準,直接依照《解釋》規定的數額標準量刑即可做到罪刑均衡。
(四)關于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的定罪處罰
1.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的范圍。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的規定,散見于眾多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依據法律、行政法規的授權發布的禁止進出口貨物、物品目錄當中,此外,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協定中亦有關于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的規定。綜合這些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的規定,除珍稀植物及其制品、古生物化石等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以外,其他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根據其性質和危害程度可大致分為以下四類:第一類是國家禁止進出口或者嚴格限制進出口的有毒化學品及含有這類化學品的物質。走私這類貨物、物品,可能引起重大的環境污染或者安全事故,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第二類是來自境外疫區的動植物及其產品。這類物品可能含有危害公共衛生安全的致病細菌和病毒,一旦走私進入我國,可能會引起傳染病傳播或者重大動植物疫情,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并且還會嚴重沖擊我國畜牧業等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破壞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第三類是國家出于保護國內資源和自然環境的需要而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如硅砂、木炭、腐殖土等。走私這類貨物、物品的危害性,主要在于對我國資源和環境的破壞。第四類是上述貨物、物品以外的其他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主要有切割車、舊汽車、舊機電產品,以及仿真槍、管制刀具等。這類貨物、物品或是沒有經過安全檢測,或是不符合我國產業更新或者升級換代的需要,或是出于治安管理的需要而被禁止進出口。
2.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定罪量刑標準的理解。《解釋》第11條根據上述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的屬性以及社會危害性的大小,分別確定了不同的定罪量刑標準。適用本規定時應注意以下問題:(1)除古生物化石外,《解釋》第11條第1款就走私其他五類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規定了數額與數量并用的定罪量刑標準,達到其中任一標準即構成犯罪。這樣規定主要是考慮到即使在同一種類的禁止進出口貨物、物品中,不同的貨物、物品之間計算價值、計量數額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不宜只規定一種標準。(2)有毒物質的范圍,可參照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的規定。具體包括以下物質:一是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的廢物,以及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二是劇毒化學品、列入重點環境管理危險化學品名錄的化學品,以及含有上述化學品的物質;三是含有鉛、汞、鎘、鉻等重金屬的物質;四是《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附件所列物質;五是其他具有毒性,可能污染環境的物質。(3)來自境外疫區的動植物及其產品,不當然地屬于國家禁止進口的貨物、物品。來自境外疫區的動植物及其產品是否屬于國家禁止進口的貨物、物品,應以是否為我國進出境檢驗檢疫機構所明令禁止作為認定依據。
(五)關于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定罪處罰
1.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定罪量刑的數額標準。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偷逃應繳稅額的具體數額規定,將該罪定罪量刑的數額標準留給司法解釋來解決。《解釋》第16條規定,自然人走私普通貨物、物品偷逃應繳稅額10萬元、50萬元、250萬元分別為偷逃應繳稅額較大、巨大、特別巨大的起點數額,較之于修正前刑法確定的5萬元、15萬元、50萬元的數額標準,《解釋》作了較大幅度的上調,并進一步拉大了不同量刑幅度之間的數額比例。其主要考慮是:
(1)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與1997年刑法頒布時相比,2012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已經分別增長了4.6倍和3.7倍,此種情況下,適當提高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入罪數額標準是必要的。
(2)保持與其他類似罪名定罪量刑標準的平衡。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作為涉稅犯罪,與逃稅罪、騙取出口退稅罪等罪名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與騙取出口退稅罪相比較,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社會危害性與之基本相當,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騙取出口退稅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騙取出口退稅5萬元以上的為數額較大,50萬元以上的為數額巨大,250萬元以上的為數額特別巨大,與之相比,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第二、三檔次量刑幅度的數額標準明顯偏低。
(3)均衡量刑。《解釋》第16條將刑法原規定不同量刑檔次數額標準大致3倍的比例關系調整為5倍,有利于克服重者不重、輕者不輕的問題,更好地體現輕輕重重的政策要求。
2.應繳稅額的計算依據。《走私解釋(一)》第6條第2款規定,走私貨物、物品所偷逃的應繳稅額,應當以走私行為案發時所適用的稅則、稅率、匯率和海關審定的完稅價格計算,并以海關出具的證明為準。此后,海關總署于200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計核涉嫌走私的貨物、物品偷逃稅款暫行辦法》第28條作出了不同規定,即:有證據證明走私行為發生時間的,應以走私行為發生之日計算;證據無法證明走私行為發生之日或者連續走私行為終結之日的,以走私案件的受案之日計算。上述規定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嚴肅性和有效銜接。經我們研究,以犯罪行為實施當時的情況來計算犯罪數額、判斷其社會危害性更為客觀公正,同時考慮到實踐中存在一些犯罪實施時間難以確定的情形,《解釋》第18條第1款參照經濟犯罪數額認定的通行做法,確定了行為實施時為主、案發時為輔的計算原則,即:應繳稅額以走私行為實施時的稅則、稅率、匯率和完稅價格計算;走私行為實施時間不能確定的,以案發時的稅則、稅率、匯率和完稅價格計算。
(六)關于小額多次走私的認定
刑法修正案(八)將小額多次走私行為納入了刑事打擊范疇。對于刑法規定中的“一年內曾因走私被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后又走私”的具體理解,實踐中存在意見分歧,集中體現在“一年內”的時間計算和走私對象的范圍兩個方面。
《解釋》第17條規定,“一年內”應以因走私第一次受到行政處罰的生效之日與“又走私”行為實施之日的時間間隔計算確定。其中,以第一次受到行政處罰的生效之日作為時間計算起點,主要是出于刑法規定“一年內”的立足點是行政處罰而非走私行為且行政處罰往往具有滯后性的考慮。同時,從查處到處罰決定的作出往往需要一個過程,為便于實踐操作,增進司法認定的確定性,《解釋》進一步明確自第一次受到行政處罰的生效之日起計算。需要注意的是,根據行政處罰法、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被處罰人不服行政處罰的,可提起行政復議或訴訟,但不影響行政處罰的生效執行,故通常情況下可直接根據處罰決定是否送
達來認定行政處罰是否生效。
對于小額多次走私的對象,《解釋》起草過程中存在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刑法修正案(八)將小額多次走私行為規定在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之中,說明小額多次走私中的三次走私對象均應是普通貨物、物品;另一種意見認為,刑法修正案(八)并未規定小額多次的犯罪對象僅限于涉稅的普通貨物、物品,從有效打擊走私犯罪的角度考慮,應將我國刑法規定的12個走私犯罪對象均包括在內。經我們研究,小額多次走私雖然規定在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中,但作為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處理的僅為第三次走私行為,前兩次已受行政處罰的走私行為只是第三次走私行為應受刑事處罰的條件而非刑事處罰的對象。故此,《解釋》第17條規定,“被給予二次行政處罰”的走私行為,包括走私普通貨物、物品以及其他貨物、物品;“又走私”行為僅指走私普通貨物、物品。
(七)關于走私國家限制進出口的貨物、物品行為的定罪處罰
1.未經許可進出口國家限制進出口的貨物、物品行為的性質認定。《解釋》第21條第1款明確,未經許可進出口國家限制進出口的貨物、物品,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以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等罪名定罪處罰。主要考慮是: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包括絕對禁止和相對禁止兩種,刑法規定的禁止進出口不限于絕對禁止的情形。
例如,針對部分馴養繁殖的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在經國務院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并取得證明書的情況下可以合法進出口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在回復有關單位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的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珍貴動物、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的行為,是指走私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并取得相應進出口證明的珍貴動物、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的行為。”
2.既逃證又逃稅行為的處理。部分限制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的進出口,除需要取得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許
可文件之外,還需要向海關繳納一定的稅額,因此,走私這類貨物、物品還有可能同時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與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或者走私廢物罪等罪名相比,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法定最高刑更重。為依法有效打擊此類犯罪,《解釋》第21條第1款進一步明確,未經許可進出口國家限制進出口的貨物、物品,偷逃應繳稅額,同時又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3.使用他人許可證進出口國家限制進出口的貨物、物品行為的處理。實踐中大量存在租用、借用或者使用購買的他人許可證進出口國家限制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的情形。經研究,此情形同樣屬于未經許可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貨物、物品的行為,應一并納入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犯罪處理。為此,《解釋》第21條第3款規定,“租用、借用或者使用購買的他人許可證,進出口國家限制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的,適用本條第1款的規定定罪處罰。”適用本規定時需要注意與取得許可證但超過許可數量進出口行為的區分。對于后者,《解釋》第21條第2款明確,“取得許可,但超過許可數量進出口國家限制進出口的貨物、物品,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的規定,以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定罪處罰。”其主要考慮是:超過許可數量的進出口與沒有取得許可的進出口在主觀故意和危害性方面存在明顯不同。
(八)關于走私犯罪既未遂的認定
基于走私犯罪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行為實施的多環節性以及查獲的現場性等特點,《解釋》第23條區分情形對走私犯罪的既未遂認定標準作出了具體規定,即:“實施走私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犯罪既遂:(一)在海關監管現場被查獲的;(二)以虛假申報方式走私,申報行為實施完畢的;(三)以保稅貨物或者特定減稅、免稅進口的貨物、物品為對象走私,在境內銷售的,或者申請核銷行為實施完畢的。”現分別說明如下:
1.監管現場查獲情形的既未遂認定。《解釋》規定,在海關監管現場被查獲的,應當認定為犯罪既遂。適用該規定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適用范圍。該規定適用于各種形式的走私犯罪,不以通關走私為限。海關監管現場包括多種場所,既可能是通關場所,也可能是繞關場所,不管是通關走私還是繞關走私,凡是在海關監管現場被查獲的,均按犯罪既遂處理。二是海關監管現場的理解。實踐中有種意見認為,海關監管現場即為海關監管區,主要指的是海關查驗關口和海關專設的監管貨場,只有在海關監管區被查獲的才可以認定為走私既遂。我們認為,該理解存在局限性,也不符合海關執法工作的實際情況。根據海關法第六條的規定,海關在海關監管區、海關附近沿海沿邊規定地區以及海關監管區和海關附近沿海沿邊規定地區以外的其他地區均可以行使相關調查權力。可見,海關有權執法的地域空間并不限于海關監管區,在有權執法的地域行使執法權力時查獲走私犯罪,均應認定為在海關監管現場被查獲。
2.虛假申報通關走私的既未遂認定。《解釋》規定,以虛假申報方式走私,申報行為實施完畢的,應當認定為犯罪既遂。適用該規定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行為人的申報行為獨立于海關的查驗行為,申報行為是否實施完畢的判斷不受是否進入查驗環節以及查驗是否通過的影響。查驗行為屬于不受行為人控制的海關監管活動,報關行為實施完畢,在法律上即可視同為行為人的走私行為已經實施完畢。二是申報行為實施完畢標準與海關監管現場被查獲標準并行不悖。在通關走私當中,實施申報行為與海關監管現場被查獲的時間不具有同步性和必然的先后順序。申報行為尚未實施完畢即在海關監管現場被查獲,只要根據相關證據足以認定構成走私犯罪的,同樣應認定為走私既遂。
3.后續走私的既未遂認定。《解釋》規定,以保稅貨物或者特定減稅、免稅進口的貨物、物品為對象走私,在境內銷售的,或者申請核銷行為實施完畢的,應認定為犯罪既遂。這里明確的是刑法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的后續走私犯罪的既未遂認定意見。適用本規定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是否實際牟利不影響既未遂的認定。刑法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的“銷售牟利”的落腳點在于銷售而非牟利,牟利系后續走私犯罪的主觀目的要件而非客觀要件,牟利目的實現與否不影響后續走私犯罪既未遂的認定。二是銷售行為需要客觀實施,但不要求銷售行為實施完畢,銷售行為是后續走私犯罪的一個重要客觀行為。同時,本著與前述其他走私犯罪未遂標準相協調的要求,走私犯罪的既遂,不要求銷售行為實行完畢或者完成貨物、物品的交付。在銷售過程中被查獲的,也應認定為犯罪既遂。三是尚未實施銷售行為但申請核銷行為已經實施完畢的,以犯罪既遂論處。較之于銷售行為,申請核銷行為對于后續走私犯罪的完成更具實質性意義,與前述虛假申報通關走私的道理相同,尚未著手銷售但已經申請核銷的,同樣應認定為既遂,而不以實際騙取核銷為條件。
(九)關于單位走私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
1.單位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定罪量刑標準。《走私解釋(一)》規定單位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按照自然人犯罪標準的5倍掌握,《解釋》第24條將之下調為自然人犯罪標準的2倍,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1)刑法對于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區分單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配置了不同的法定刑,其中單位犯罪的刑罰明顯要輕于自然人犯罪,這一點在確定單位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時也應有所體現。
(2)隨著公司設立門檻的不斷降低,單位走私犯罪數量的急劇攀升,單位利益與個人利益更趨緊密,在預留出行政處罰必要空間的基礎上,單位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與自然人犯罪不宜拉開過大。
(3)按照2倍標準把握,《解釋》實際上將《走私解釋(一)》原確定的25萬元、75萬元、250萬元三個量刑檔次起點數額調整為20萬元、100萬元、500萬元。兩者相比較,入罪門檻基本相當但不同量刑檔次的數額標準明顯拉大,既可以避免案件總體數量的大起大落,同時也為均衡量刑預留出了更大的裁量空間。
2.單位走私特定對象犯罪的定罪處罰標準。《解釋》第24條延用了《走私解釋(一)》的做法,規定對單位走私特定對象犯罪適用與自然人犯罪相同的定罪處罰標準。其主要考慮有兩點:一是刑法對于單位實施的走私特定對象犯罪與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在處罰規定上有所不同。單位犯前者罪與自然人犯罪同罪同罰,單位犯后者罪的處罰則輕于自然人犯罪,體現出了立法機關對于單位實施走私特定對象犯罪與自然人犯罪處罰上不作區分的傾向性立場。二是走私特定對象犯罪與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危害性具體表現有所不同。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危害性主要表現為偷逃稅款及由此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而走私特定對象犯罪的危害性主要表現為對國家出于經濟、社會、國防、環境安全等制定的管理制度的侵害而非國家稅款損失,故有必要淡化犯罪數額對于單位和自然人走私定罪量刑的影響。
如果我們每個人一定要知道走私是一件違法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按照法律法規去做事,以免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您情況比較復雜,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證書一般幾天能拿到
2021-01-20親屬在婚姻家庭法上的效力有哪些
2021-01-09擬設中外合資銀行, 外方主要股東因具備的條件
2021-01-08為什么有精神損失賠償
2020-11-15代位繼承是否適用于遺囑繼承
2021-02-26保管人擅自處分保管物能要求賠償嗎
2020-12-27虛假訴訟1萬元怎么判
2020-12-15什么是回購房
2021-02-20集資房什么時候可以提取公積金貸款
2021-02-07勞動合同的終止在多久辦理社保轉移手續
2020-11-09法院仲裁派遣工資流程是什么
2021-01-01摔倒身亡算是意外嗎
2021-03-18本案保險合同約定損失賠償是否成立
2021-02-09人壽保險理賠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11-23保險人未盡說明義務 相關保險條款無效
2020-11-15保險公司賠付達不到死者家屬怎么辦
2021-01-25對保險代理人的禁止行為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8保險公司以保險標的坐落地與案發地不一致拒絕理賠,怎么維權
2020-12-08宣告死亡又復活保險金要退回嗎
2020-11-26買保險時不如實告知的后果是什么
20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