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裁決能否得到糾正,是一個社會的公正程度的體現。中國法律規定,法院對確有錯誤的、已經產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重新進行審理。這樣的案件被稱為再審案件,或者申訴案件。
偃師法院在調研中發現,目前造成申訴難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一、相關法律對申訴權賦予的有限性。其一,啟動程序的職權性。在啟動環節上職權色彩過于濃厚,由于現行訴訟法并未將依當事人申請再審視為一種獨立的再審之訴予以保障,因而使當事人申請再審時啟動再審程序比較困難。其二,啟動再審程序標準的模糊性。對啟動再審的條件,法律缺少可操作性的細化標準,導致進入再審程序的標準不一致。二、再審申訴受理與管轄的多重性。當事人、檢察機關、法院本身、各級黨委、人大等領導機關都可以某種方式要求再審,這不僅使有正當理由的申訴人難以順利找到解決途徑,還給某些惡意訴訟留下了操作空間。三、檢察院啟動民事再審程序的隨意性。檢察院近幾年以檢察建議形式要求法院再審的方式,因其具備啟動復查程序的功能且無需上級檢察院把關而被相對隨意地使用,數量多但質量不高的問題表現得相當突出。四、對再審次數未明確限定,使得能夠動用社會關系的強勢當事人有條件對同一案件多重復查或反復再審,加劇了申訴數量的增多,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潛在地影響了有理申訴當事人的再審立案權利。為此,偃師法院建議:第一,建立再審之訴制度。將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權利發展為法律賦予當事人的起訴權,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相應的訴訟程序。在規定范圍內暢通申訴復查的渠道,使再審申請訴權化、程序化。第二,規范再審事由。應對再審事由進一步具體化,在再審立案上適當放寬準入條件,寬嚴相濟,明確再審申請不予受理的情形。第三,掌握“寬進嚴出”的原則,將“確有錯誤”改為“可能有錯”的立案標準,對立案條件進行程序性審查,降低立案門檻。第四,建立申訴風險制度。為防止當事人濫用申訴權及惡意申訴,可建立再審風險承擔制度及中止執行擔保制度。第五,進一步完善申訴聽證制度。堅持“有訴必理”的原則,對申訴案件認為可能存在錯誤的,就要通知雙方當事人進行聽證,并根據聽證結果決定是否立案再審。第六,限制檢察院的抗訴職能,明確檢察機關只有在案件涉及國家及公共利益或裁判結果嚴重侵犯了第三人利益以及有枉法裁判等情形時,才能代表國家行使監督權,提出抗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拘留黨員需要什么手續
2021-02-27經營醫用酒精需要什么許可證
2020-12-19二十年的訴訟時效有變動可能嗎
2020-12-02欠錢的違約了保證人要提前承擔責任嗎
2021-02-28檢察院不批捕多久放人,不批捕的情形
2020-11-17訴后財產保全怎樣處理
2020-12-05怎樣理解購房合同中的不可抗力
2020-11-25隔代探望權不再保留,最新草案三審稿
2021-02-20遺囑怎么寫法律才具有法律效力
2020-12-24家暴離婚需要什么證據,如何收集家暴證據
2021-02-20如何認定交通事故工傷
2021-03-02交通事故可否異地起訴
2020-12-08為什么近年來中國夫妻離婚率在不斷的上升
2020-12-13工亡賠償的勞動爭議是一裁終局嗎
2021-02-18補充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4醫療糾紛訴訟的案由包含哪些
2021-01-01保密義務不是競業限制單位,需不需額外付費
2020-12-05勞動合同的解除要求需要哪些
2021-01-19勞動糾紛收集證據如何才是有效的
2021-01-26什么情況下壽險公司會拒賠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