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欺詐與乘人之危有何區別
乘人之危,是指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難處境,迫使其作出違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條件的意思表示。我國《民法通則》第58條與《合同法》第54條第2款規定了這種情形。
乘人之危與民事欺詐的共同點在于:一方當事人不平等地獲得另一方當事人的財產,從而使交易處于不公正的狀態,破壞了民事交易活動的基本原則―公平原則。與欺詐相比,乘人之危與對方當事人訂立合同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表現在:
第一,處于為難境地的一方當事人所面臨的艱難處境并不是對方當事人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客觀情況所致或是因自己的原因導致的,并且處于為難境地的當事人往往就是為了擺脫這種為難境地而急欲與他人簽訂合同以獲得利益或標的。例如,有的民事主體家中突然有人生重病,急需一筆錢治病,欲變賣家中值錢的財產。又如,債務人急于還清貨幣之債而變賣企業的高值固定資產以救活企業等。而買主乘機壓價,壓到一般市場價格以下。賣方因急需將財產售出,不得不接受該條件與之成交。
第二,乘人之危的一方并沒有強迫處于為難境地的一方當事人一定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訂立合同,相反,對方當事人仍然是在平等的地位上通過協商來達成協議,只是一方當事人由于處于為難境地,另一方當事人占據有利的位置,彼此之間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平等而已。同時,乘人之危的一方當事人并沒有強迫處于為難境地的一方當事人訂立合同,只是利用了這一可乘之機使處于為難境地的當事人一方無奈,為擺脫困境而作出了訂立合同的抉擇。
第三,乘人之危的一方當事人并沒有制造任何假象來迷惑或欺詐處于為難境地的一方當事人,雙方當事人面臨的客觀情況是真實的,是雙方都能為之作出正確判斷的。乘人之危的一方當事人所表示的意思是真實的,處于為難境地的一方當事人表示的意思也是真實的,雙方均無意欲使對方產生錯誤認識。
乘人之危的構成要件
乘人之危而為的民事行為應該具有以下的構成要件:
1.?行為人實施了乘人之危的行為
乘人之危是一種以積極的“作為”方式迫使他人作不真實的意思表示的違法行為,即行為人公開地以拒絕提供幫助向對方施加壓力,迫使對方就范。如果行為人雖明知相對方陷入危難、有所急需,但未實施任何主動的,積極的行為對其施加壓力,只是消極地、被動地接受了對方提出的要求,則其行為不構成乘人之危。乘人之危行為可采用各種方式,但必須表現為“作為”,在一般情況下,“不作為”即在他人陷入危難時不予救助這一行為本身,不能構成乘人之危。
2.?表意人客觀上陷入危難緊迫狀態
危難緊迫狀態是指當事人所實際面臨某種重大的損害危險,“不存在產生競爭價格之可能的條件下,迫于對方壓力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當事人的危難緊迫狀態必須是現實的而非想像的,是重大的而非輕微的,其產生的壓力足以使當事人違背其意志作不真實的意思表示。當事人參與民事活動不能不承受一定的壓力,只要這種壓力不超過必要的限度,就不構成危難緊迫狀態。例如,賣方“奇貨可居”,利用買方急于購得該物的心理,提高出賣物價格,從而在交易中獲得對自己較為有利的條件,這種行為,不構成乘人之危。對于“危難緊迫狀態”的認定,是確認因乘人之危而為的民事行為的核心。對此,司法實踐中應同時將主、客觀兩方面的標準結合起來加以認定;首先,應考察當事人主觀上是否因危難狀態而達到不得不違心地進行意思表示的程度。
由于人的個體差異,同一狀態對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而,同一境況在甲看來是危難緊迫狀態,在乙看來則可能不是,故因根據當事人所處的具體環境,結合當事人的個體特征,對其加以分析;其次,應根據社會的一般評價尺度,以客觀的標準考查當事人所處的境況是否構成危難緊迫狀態。
3.?相對方的危難緊迫狀態非因行為人的行為所造成
如前所述,乘人之危而為的行為中當事人進行違心的意思表示,是基于外界強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可以是精神壓力,也可以是物質性壓力,顯然,就當事人基于某種“壓力”而作違心的意思表示這一點而言,乘入之危與脅迫看似相同,卻有區別,因為在脅迫的情況下,當事人所承受的壓力是直接來源于脅迫行為人的威脅或強迫行為,即其危難緊迫狀態系脅迫行為人造成,而在乘人之危的情況下,作為當事人所承受的壓力來自緊迫危難狀態,并非由行為人的行為所直接造成,而是由行為人行為之外的原因所造成,包括第三人的行為,天災人禍及意外事故等。這表明,當事人的危難緊迫狀態是否因行為人故意實施的違法行為所引起,是脅迫行為與乘人之危行為的根本區別。
4.?行為人主觀上具有乘入之危的故意
例如,甲妻病重,急需用錢,乙乘機要求甲將其房屋以半價出售,甲迫于危難,只得違心地表示同意。乙即具有乘入之危的故意。應當指出,行為人具有乘人之危的故意以明知相對方陷入危難的事實為前提。如果相對方雖事實上陷入危難,但行為人并不知情,在雙方實施民事行為的過程中,行為人覺察到相對方表現出來的急于出賣或購買物品的心理,遂大幅度壓低或抬高價格,?“漫天要價”,使對方接受重大不利條件。這種情形,行為人主觀上不具備乘人之危的故意,這種行為構成顯失公平,但不構成乘人之危。可見《民法通則》把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分立基本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現狀對無效,符合我國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則。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民事欺詐是使用一些手段對他人進行欺詐,導致他人做出錯誤的判斷。乘人之危,是指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難處境,迫使其作出違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條件的意思表示。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事故認定書一直不出來怎么辦
2021-01-15整容醫療事故的處理方法
2020-11-28意外失火承擔什么責任
2020-12-08抵押擔保訴訟時效是否為除斥期間
2021-01-10打人致人輕微傷要賠多少錢,一般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25專利復審決定有哪些結果
2021-03-13開支票日期怎么寫
2020-12-05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的,應提供哪些材料
2021-01-04出軌生子財產怎么處理
2021-03-03房屋遺產繼承立案執行多長時間
2020-12-09交警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要用幾天
2021-01-15無責撞死人要坐牢嗎
2021-02-01婚前財產分割法律怎么規定
2020-12-09農村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多少
2020-11-18挪用公款多少可以立案
2021-02-01履行勞動合同的原則
2020-11-15簽勞動合同時須告知勞動者哪些內容
2021-01-21可向勞動爭議仲委會申請仲裁的情形
2020-11-30勞務外包協議范本是怎樣的
2020-12-04試評勞動教養制度
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