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國刑法關于環境污染罪有三種判定形式,分別是“故意犯罪”、“無意犯罪”、“復雜犯罪”。不過,這三種判定都各有各自的局限之處,因為它們只堅持規范的理論犯罪形式的判斷標準。而這其中之一的污染環境罪 故意犯罪的內涵,是下面小編將要淺析的。。
該故意有兩種形式
小編認為,污染環境罪的主觀罪過形式,應該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目前,關于污染環境罪的主觀罪過形態爭議,實質上涉及對污染環境結果的不同認識。污染環境結果的發生,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經過一定年限或者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顯現,目前科學技術手段很難確定污染結果是否發生,那么,對于污染環境的行為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結果,一般人不具備預見能力,對于無法預見的事情,刑法就不能苛責行為人的主觀狀態。根據刑法理論中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必須對犯罪構成要素有主觀上的認識才能定罪,那么,在污染環境罪中,在對污染結果無法預見的情況下,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是否突破了刑法罪過原則,筆者認為并非如此。雖然行為人對環境污染后果的主觀形態難以判斷是故意還是過失,但其對污染環境的行為是故意的,也就是說,行為人對污染環境行為形成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后果”的危險狀態是能夠預見的,于此就可以認定行為人的主觀狀態是間接故意。
此外,“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后果”的危險狀態,也是設立環境資源保護管理制度所要防止的狀態,從這個層面上說,行為人對環境造成的這種危險狀態就是對環境資源保護管理制度的破壞,其主觀罪過針對的對象或者侵犯的法益就應當是環境管理制度,這與刑法第六章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而非
“破壞環境資源罪”的立法初衷是相吻合的。所以說,污染環境罪中行為人的主觀故意針對的是破壞環境管理制度的行為與后果,而非破壞環境的行為與后果。既然該行為針對的是破壞環境管理制度,那么,由于一般民眾對國家保護環境管理的制度推定為明知,故破壞國家保護環境管理制度的行為的主觀形態就應屬于故意。
雖然我國并無明文條例規定環境污染的犯罪,但大多數污染環境的犯罪都被認定為故意犯罪。所以,污染環境罪 故意犯罪的內涵即犯罪的心理狀態是故意的,但污染環境造成的結果的心理狀態是無意的。這樣的規范使得環境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保護。
如何確定環境污染損害賠償?
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受害人的舉證責任有哪些
什么是環境污染責任,環境污染責任是如何承擔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投資公司多久可以變更
2021-01-25行政非訴執行案件如何審查
2021-01-27公司合并的特征是什么
2021-02-09域名轉讓以后的法律責任由誰承擔
2020-12-15申請老字號有哪些要求呢
2020-12-26商標侵權如何處罰,處罰方式有哪些
2021-01-26著作權糾紛案件的訴訟時效
2020-12-08朋友圈海外代購假包怎么舉報
2021-03-06申請出國結婚需哪些證明材料
2021-01-02想要離婚,有什么辦法可以申請離婚
2021-01-16什么叫交通事故認定書
2020-12-22交通事故導致舊病發作怎么賠償
2021-01-12按揭批不下來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1-03-25立案前轉移財產的,財產能被執行嗎
2021-02-23離婚時雙方都要房子怎么辦?
2021-03-25五險一金的糾紛要怎么解決
2021-03-21解除勞務合同和開除有什么區別
2020-11-24涉外勞動爭議管轄
2021-03-16在職勞動糾紛申訴期是多久
2020-11-25家庭財產兩全保險條款范本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