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土地需求越來越大,各地政府不斷加大征地和拆遷速度。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居民房屋拆遷,成為失地農民或被拆遷人,因為征地和拆遷而引起的利益沖突越發(fā)明顯。
有關資料預計,1999-2010年,耕地減少面積至少1.6億畝,近3000萬農民將失去其賴以生存的土地,伴隨著土地的流失,依附土地的各種權益也隨之流失。在征地拆遷和失地農民安置的實施過程中,農民始終處于被動和弱勢狀態(tài)。這種弱勢具體體現于:首先農民對征地的前期工作參與不夠,對征地、工程建設沒有發(fā)言權和知情權,被征地農民對不合理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缺乏抵抗能力,由于“信息不對稱”,缺少民主程序、缺乏透明度,也是失地農民或被拆遷人有抱怨、不滿情緒的重要原因;其次申請征地補償安置標準裁決的成本太高而往往難以實行;最后在補償費用的分配機制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甚至鄉(xiāng)村干部起著決定性作用,被安置的農戶的個人利益往往得不到保證。
征拆矛盾的癥結,除了征拆雙方地位的懸殊與不對等,還在于利益分配的嚴重不平衡。土地轉讓產生了較大(或巨大)的收益,但在分享土地的轉讓收益或增值時,卻往往忽視了被征地農民或被拆遷人的利益。僅僅給失地農民或被拆遷人規(guī)定的補償,沒有保障農民隨土地增值而分享這種收益,引起了失地農民或被拆遷人對政府的不滿。有關資料顯示,土地用途轉變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政府大約得60-70%,村一級集體經濟組織得25%-30%,農民只得5%-10%。政府和失地農民/被拆遷人之間沒有實現公平交易,利益分配機制的缺失或未制度化,使得失地農民或被拆遷人不僅未能從城市開發(fā)中受益,反而成為城市發(fā)展的“犧牲品”。
此外,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時,失去了依附于土地的工作。農民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勞動的對象、工作的場所,農民只有以土地為勞動對象,其價值才能得以實現。農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著“農民下崗”。根據我們對蘇州、無錫、寧波等征地中失地農民的調查,失地農民再次就業(yè)率在25%左右。也就是說農民失地就意味著失業(yè)。而比失業(yè)更為嚴峻的一個問題則是,土地對于農民來說是長遠收益,中國現行的農村養(yǎng)老制度也是基于土地的養(yǎng)老和社會保障。產權交易的規(guī)則是,農民決定是否放棄農的使用權,要考慮是否比他自用農地更“值",也就是土地使用的機會成本。農民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往往只是著眼于眼前的利益。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國家利益和長遠利益,理念和認識上的差異決定這種分歧存在的客觀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院追訴有效期是多久
2020-12-30腹腔鏡術后三天死亡如何維權
2021-02-20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的有選舉權嗎
2020-11-09訂婚了女方想退婚了怎么辦
2021-03-18父親無撫養(yǎng)能索取贍養(yǎng)費嗎
2020-11-15民事法律規(guī)范都包括哪些
2021-02-10離婚財產保全怎么解除保
2021-02-13雇傭關系能認工傷嗎
2021-03-21實習期沒轉正有補償金嗎
2021-01-30公司被收購能辭退孕婦嗎
2021-02-15海上貨物運輸保險案例分析
2021-03-15國壽鴻盈兩全保險的保險責任包括哪些內容
2020-11-30違反保險合同條款無法獲得賠償
2020-12-01運輸貨物毀損,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12保險公司未具體告知投保人保險合同條款不能免責
2020-12-06投保人可以解除保險合同嗎
2020-12-03保險理賠流程介紹
2020-12-17本案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1-03-20客戶患重疾去世 民生人壽及時理賠
2020-11-122020年保險公司訴訟費賠償費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