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法污染環境罪是怎樣規定的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三十八條【污染環境罪】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二、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時效的問題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時效之三年及最長時效之二十年與立法目的而言,實在不相適應。基于環境污染損害間接性、復雜性、長期性、潛伏性、因果關系模糊性、證據獲取困難性、當事雙方實際訴訟地位的不平等性等原因,學界多建議延長其最長訴訟時效至30到50年,但缺乏合理性依據分析及充分的中外司法判例參考。在不改變現行訴訟時效期間及“有明確的被告人”之起訴條件規定的情況下,改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時效之“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為“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并致害人時起計算”,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問題,且可以適用于環境破壞損害賠償訴訟。
三、環境保護的手段有哪些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環境保護的有以下一些手段:
1、法律手段。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就必須加強環境保護,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執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調整人們在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色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
2、經濟手段。經濟手段是以自然環境資源價值理論為基礎,采用征收稅費、押金、撥款和創造市場等方法,將自然資源開發的外部不經濟性內化到開發話動中,通過市場和價格機制促使企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的區別是它注重效率。我國目前采用的經濟手段主要是:稅務、資源產業管理、土地管理和環境保護等部門征收的稅費。運用經濟手段保護環境原則,是指在環境立法中除規定必要的行政手段外,應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促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運用經濟手段保護環境原則已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環境立法所采用。
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職業性化學中毒怎么認定
2020-11-23民事辯護詞范文
2020-12-27涉外婚姻移民的具體規定有哪些
2020-12-22離婚證據有哪些
2020-11-12口頭合同觸犯合同詐騙罪是否合法
2020-12-16私生子行使繼承權的法律依據如何
2021-03-02雇傭合同與勞動合同的區別有哪些
2020-11-29勞動合同期限未滿可以辭職嗎
2020-12-24用人單位能否在服務期內扣押員工證件
2020-12-23人身保險合同多久未支付保險費合同失效
2021-03-01人身保險合同主要內容有哪些
2021-02-02在什么情況下人身保險合同的效力會終止
2020-12-24汽車自滑撞死司機保險也得賠
2020-11-11什么是聯合人壽保險?
2021-01-08保險合同糾紛無證駕駛免賠嗎
2020-12-23保險公司不承擔或者免除承擔責任的情況
2020-12-25“車泡水”車險是否應該賠償
2021-01-09國人投保六大誤區
2021-02-20營業房拆遷時,如何提高補償
2020-11-24建筑一部分在拆遷紅線中,是否全部拆遷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