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目前,法學界、法律界對于我國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已達成基本共識,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中,也初步的明確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但對于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請求主體以及賠償標準等問題上還存在較大爭議,造成實踐中對該問題的處理上出現較大差異。本文筆者旨在我國現有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現狀和具體規定的基礎上,指出該制度現有的缺陷,進而提出筆者的一些改善構思,以希望更好的完善該項制度,更好的保護精神損害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現狀、缺陷、完善
精神損害賠償是由于精神權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法律后果,是對加害人的一種民事制裁措施。精神權益是指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所獲取的體現在人格、身體方面的精神利益。在民事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中,主體的精神權益通常體現在其姓名、隱私、身體及言行自由諸方面,是主體人格、身份利益在法律上的表現,而且在民法意義上的精神權益具有受法律永久性保護的特點,如姓名、名譽、肖像、榮譽等人格利益并不隨著主體的消失而消失。精神損害賠償原則是適用經濟賠償的民事責任方式。進行精神損害賠償對受害者具有撫慰、補償作用,對侵害者具有懲罰教育作用。當公民或法人的精神權益受到侵害造成精神上的損失,對實施侵害行為的行為人給予財產上的判裁,可達到用其他法律手段不能達到的目的,特別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精神賠償更具有特殊意義。
一、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現狀
我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法律對有關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研究和建立起步較晚。我國在民法通則頒布實施之后,關于精神損害賠償開始有爭論,因為我們曾經受到前蘇聯的法學理論的影響,認為對于人格權受到侵害不能用金錢來賠,用金錢來賠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法律觀,是把人格權利商品化,因此從法學理論上反對對人格權、人身權受到損害進行金錢賠償。但在制訂民法通則的時候,我們國家在法律領域內已逐步開始了撥亂反正,一些理論誤區已經逐步得到澄清,精神損害賠償開始進入理論視野和立法視野。我國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早已作出了相關規定的。立法方面《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把精神賠償的范圍規定為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法人的名稱權、榮譽權、名譽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補充了公民穩私權的精神賠償規定。盡管如此,我國并未有一部專門的法律或司法解釋專門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因此,我國法學理論、實踐界只對精神損害的范圍、提起主體、賠償方式、賠償數額等等也都產生了一些爭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外離婚財產分割糾紛的訴訟時效事件
2020-12-18訴訟費用交納標準是如何的
2020-12-08在商場摔傷賠償金額一般是多少
2021-03-14異地結婚需準備哪些材料
2021-03-20贍養協議公證細則
2021-01-18什么是仲裁委托代理人
2021-01-06交通事故被起訴了該如何應訴
2020-12-10交通事故屬于工傷死亡如何索賠
2021-01-22遺囑繼承的房產出售后交哪些費用
2021-02-23房產私人抵押公證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17老公的“不再打牌”的承諾書有法律效力嗎
2021-02-17單方終止合作合同怎么賠償呢
2021-01-13學生在校外發生事故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28佛山市住房公積金提取的前提需要哪些
2020-11-18航班延誤險怎么賠償,如何申請
2020-11-29人身保險合同的不可抗辯條款是什么
2021-03-23自家車被撞 反要賠對方
2021-01-22保險賠完肇事者還賠嗎
2021-03-10保險經紀人和代理人有什么區別
2020-11-09車輛自然災害險多少錢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