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隱私權;權利沖突;利益衡量
有權利必有沖突,權利沖突普遍存在,不可避免。依據通說,所謂權利,無非是由“特定利益”與“法律上之力”兩要素構成。[1]現代社會,社會發展,經濟進步,新型利益不斷涌現。法律也相應地突破傳統的嚴格規則主義,通過判例、學說、誠信原則、公序良俗等方式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利益與法律之力兩因素的嬗變也使得權利的類型和范圍日益廣泛化、普遍化、多樣化,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漢界、黑白分明的模式。在此背景下,權利沖突的問題也就應運而生了,特別是在新興的人格權領域尤為突出。本文擬以隱私權為中心就權利沖突問題予以探討。
一、隱私權的建構與權利沖突
現代社會,因為科技及**傳媒的發展,增加了隱私暴露的可能性與損害的嚴重性,隨著人口增多,都市人口日益密集,由于現代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大,人們對于暴露在公眾中感到日益敏感,這種法感情和人格意識導致隱私得以成為一項權利。隱私權(therightofprivacy)一語最早由美國學者**爾·D·沃-倫和**斯·D·**戴斯于1890年在《哈佛法學評論》(第四期)發表的《隱私權》一文闡發。其后,美國法律與判例逐漸承認了隱私權。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與普及,信息技術和傳媒手段的發達,隱私權保護更為急迫,隱私權遂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承認,許多國家的憲法、法律相繼確認隱私權。如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傳統上雖無隱私權的概念,但通過憲法確立的一般人格權,亦將隱私納入法律保護范圍?,F代隱私權的保護更趨于國際化,為許多國際人權公約所肯定,如1950年《歐洲人權公約》、1966年《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等。
隱私(Privacy),是指自然人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私生活領域,就其范圍而言,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就其目的而言,可分為私生活秘密、私生活安寧和私生活決定等,其宗旨在于合理劃分公共利與私人生活,保障私生活自由,是一個健康的多元社會的根基所在。隱私權為絕對權,任何人對于他人的隱私,都負有不得侵害的消極義務。未經本人同意,禁止非法窺視、竊聽、刺探、竊取、偷錄、偷拍、披露他人的私人信息,侵入他人私人空間,跟蹤、騷擾他人私人活動。否則,即構成對權利人隱私權的侵犯,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但是法律對一種權利的確認,則意味著對其他人行為自由的某種禁止。權利的沖突在制度經濟學上稱之為權利的相互性,即如科-斯所指出的,“避免對乙的損害將會使甲遭受損害,必須決定的真正問題是:是允許甲損害乙,還是允許乙損害甲?”[2]有的學者認為,所謂權利沖突是一個偽問題,只要權利的邊界能夠確定,則權利之間的沖突實際上并不存在。[3]此種觀點值得商榷。就隱私權而言:
第一,隱私權概念本身就是權利沖突的產物
隱私權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特別是**傳媒的勃-興對人們關于隱私的權利意識起到了刺激和催生作用。沃-倫和**戴斯首倡隱私權概念的肇因即為其舉辦的一場私人聚會被當地的媒體不當曝光,造成當事人情感的傷害。由于文明進化,在緊張復雜的社會生活壓力下,人們對公開變得敏感,該種法益有法律保護之必要。人們日益意識到免于其私生活公開是一項重要的法律利益,從而由此產生出一種正當性的權利訴求。這種訴求本身就是**傳媒、公眾評論侵入私生活領域而產生的一種反動。由此可見,隱私權作為一種權利的誕生過程,本身就是權利沖突的產物。主張隱私權的人認為自己私生活秘密的權利具有正當性,而與之對立的權利人認為自己的言論自由或知情權具有正當性,在這種權利與權利的對抗和拉鋸中,隱私權的合法性得以確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同時履行抗辯權是債權人與債務人同時履行嗎
2021-01-01征地補償的新標準是什么
2021-02-06農民工死亡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3-08民間借貸可以申請仲裁嗎
2021-02-15沒離的婚姻要多久才自動無效
2021-03-26婚姻法司法解釋
2020-11-15車禍骨折有必要做傷殘鑒定嗎
2021-03-14新婚姻法有沒有事實婚姻
2020-11-08加工承攬合同免責協議有效嗎
2021-01-11合同撤銷的條件
2021-02-17中介賣房有哪些侵權現象
2021-02-21員工上班打游戲可以開除嗎
2020-11-29勞動局都管些什么
2020-11-16投保車型與實駕車型不符,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
2021-01-27無照駕車被撞死 保險公司應理賠
2021-03-18為非直系親屬投保不理賠怎么辦
2021-02-28什么是保險理賠原則
2020-11-30怎么樣挑選給孩子的保險
2020-12-24土地出讓合同能否保全
2021-01-21土地出讓金需要上繳國庫嗎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