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王某借給陳某50萬元。陳某出具借條如下:“今從王某處借到人民幣50萬元。陳某,1996年8月10日立。”2000年3月5日,王某向陳某催還借款,陳某以債權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為由拒不返還。王某于2000年5月8日訴至法院,請求判令陳某返還借款并支付相應利息。
對于此案的處理,法院在審理中有不同意見。其中多數意見認為,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王某是在2000年3月5日請求債務人履行未果時,方才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的,本案訴訟時效應從該時啟動。王某于同年5月8日向法院起訴,并未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其債權應予保護。少數意見則認為,就未定履行期限的債權來說,債權人可以隨時請求履行,故其訴訟時效期間應從權利成立之時起算。本案即從1996年8月10日起算。王某截止到2000年3月5日,從未向債務人主張過權利,訴訟時效期間已經屆滿,其債權不應再受保護。
二、筆者意見
本案的法律問題是:未定履行期限之債,其訴訟時效期間從何時起算?這一問題關涉訴訟時效的基本理論。
訴訟時效是債權請求權因可歸責事由而持續地不行使,從而限制其行使的法定期間,其要義在于權利能夠行使卻不行使,使之承擔不利后果,其法律根據即在此。準此以解,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應是權利人能夠行使權利之時。權利能夠行使卻不行使,此一狀態持續地達到法定期間屆滿,權利人就喪失公力救濟權。可見,訴訟時效所針對之點,始終是權利而不是義務;所關注之點則是權利行使而不是義務違反。正是基于上述認識,本文就未定履行期限之債與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問題作一探討。
履行期限是指債權人能夠行使其權利所必須經過的時間區段,至于其單位則無限制,分秒也好,年月日也好,皆無不可。本質上,履行期限是權利能夠行使的障礙期間,在該期限之內,權利的行使遭到阻礙,直到期限屆滿,權利方可行使。例如約定“10日之內返還借款”,假使債權人在該期限之內請求債務人返還,后者便可以以期限尚未屆至的理由相抗辯。
一項債權定有履行期限,是指在事實層面上存在債務的履行期限。至于該期限究竟源于約定、法定還是其他條件,在所不問。問題的本質在于,權利何時能夠行使,其期限在客觀上是存在的。至于期限何時屆至或者屆滿,則無關緊要。例如約定“從我考上大學起到大學畢業止”,這里的始期和終期雖然都不確定,卻不等于不存在期限,而是屬于定有履行期限的情形。該期限一旦屆滿,權利人即可行使權利,這時,訴訟時效即應開始起算。
一項債權未定履行期限,則指在事實層面上不存在履行期限,無論依約定、法定還是其他條件,都無法確定其存在。其本質在于履行期限在客觀上是不存在的。于是,邏輯便成為:沒有履行期限,權利行使的障礙不存在,權利自成立時起便能行使,訴訟時效期間相應地就從權利成立之時起算。這一點,也為德國等國家、地區的法律規定所證實。
本案便屬未定履行期限的情形。1996年8月10日,債權成立;從此日起,債權即處于可行使狀態,訴訟時效期間相應地也從此日(實際操作上往往是從次日)起算。到2000年3月5日,債權人王某方對債務人陳某主張權利,此時,訴訟時效期間已經屆滿,對債權人的權利不應再予保護。
如此一來,法律為保護債務人利益而規定的必要的履行準備時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合理期間又作何解釋呢?本質上,合理期限就是履行期限,在該期限之內,權利受到抑制,處于不能行使的狀態,惟待期限屆滿,方能行使。因此,依上文的討論,訴訟時效期間應從合理期限屆滿之時起算。這與未定履行期限的債權其訴訟時效期間從權利成立之時起算,兩者并不矛盾。合理期限是不確定的,之所以不確定,原因之一在于該項期限不是從權利成立之時就存在的,相反,惟有權利實際上行使了,合理期限才會產生,才給債務人以必要的準備時間。須知,債務人做履行準備,須以債權人的給付請求為條件。如果權利根本不曾行使,則合理期限從何談起?可見,合理期限隱含著一項不可或缺的前提,這就是:此前權利人必定主張過權利。對于這一點,不妨作如下表述:①權利成立→②權利行使→③確定合理期限→④權利能夠行使。訴訟時效期間從①時起算。在①→②期間,如果權利人實際行使了權利,則使訴訟時效中斷。訴訟時效的重新起算點是③屆滿、④開始。如果①→②期間便已罹于訴訟時效,則其后各階段也就無從出現。從上示各階段不難看出,所謂訴訟時效期間起算的矛盾,實際上并不存在,只是所指的階段不同而已。①→②,是未定履行期限的訴訟時效起算問題,③→④,則是定有履行期限的訴訟時效起算問題。這與上文的結論正相吻合。同時,在不同階段,均貫徹了“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是權利能夠行使之時”的標準。
三、對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的評析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有論者認為,依照該條規定,認定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先須確定權利被侵害的時間,次再確定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的時間。如果權利并未受到侵害,即無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問題。換言之,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標準,歸結為“權利被侵害”。其邏輯推演結果,就是所謂“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為違約行為成立之時”。法院處理意見中的多數意見就是這種推理的結果。
上述理解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如果訴訟時效期間起算點是權利被侵害之時,那么,判斷標準就是義務人何時違反義務。因為權利被侵害,終究表現為義務違反。換言之,訴訟時效期間便不是從權利能夠行使之時起算,而是被偷換為義務違反之時了,從而與訴訟時效的本質不合。上文說過,訴訟時效的本質特征在于所針對的對象始終是權利而非義務,所關注的焦點是權利行使而非義務違反。即使討論義務違反,也是作為判斷權利能否行使的標準而已。其次,只有權利能夠行使,才是訴訟時效期間起算的抽象和普適標準。至于具體到每一種具體權利時,不過是這一標準的貫徹和體現,而不是這一標準的否定。權利被侵害的標準,在有些權利類型中,比如侵權行為之債中,當然有其適用余地。但是,這一具體標準,卻不能反過來取代“權利能夠行使”的抽象和普適標準,因為它只是后者的具體化。總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以具體標準代替抽象標準,造成了主次混淆、位階顛倒的后果,最終走向了訴訟時效本質的反面。具體到本案,便會得出荒謬的結論:如果債權人永不行使權利,債務人也永不主動履行,即使權利人在20年之后才第一次行使權利,仍不受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和最長訴訟時效期間的限制。
四、對本案的處理意見
前文已就未定履行期限之債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問題,作了理論上的澄清,得出了本案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關于訴訟時效期間起算點的規定,不符合訴訟時效制度精神的結論。其實,關于未定履行期限債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債務人在約定的期限屆滿后未履行債務而出具沒有還款日期的欠款條訴訟時效期間應從何時開始計算問題的批復》(法復[1994]3號)已有明確的司法解釋。其解釋道,未約定還款期限的欠款條的訴訟時效期間,應從書寫欠款條的次日開始計算。該解釋,本案可直接援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退伍費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0-12-12涉外婚姻離婚能直接去民政局嗎
2020-12-14買賣合同未開具發票能否請求賠償
2021-03-16未生效合同違約責任如何承擔
2020-11-29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是屬于什么責任
2021-01-01家暴打青紫是輕傷嗎
2021-02-20保管物因自身瑕疵毀損損失誰來承擔
2021-03-24火災財產損失如何舉證
2020-11-15學生在學校被霸凌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20購房之后應怎樣避免吃虧
2021-03-04事實勞動關系認定的法律規定
2021-01-02合同不到期辭退員工賠償幾個月
2020-12-30用人單位使用勞務人員有哪些規定
2021-03-17聘用中國雇員勞務合同范本
2020-11-11勞務關系是否使用侵權責任法
2020-11-20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包括什么
2020-12-30交通事故意外險的免責事項
2021-01-23意外險怎么買
2020-12-29個人意外保險最多理賠多少
2020-12-21索賠發生糾紛能否單獨將保險公司列為被告?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