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每年因為自然原因導致的火災層出不窮,已經對人民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但是有些犯罪分子居然還實施縱火,公然致公共安全于不顧,嚴重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此我國刑法規定了放火罪,嚴厲處罰此類放火行為。那哪些屬于放火罪的構成要件?本文馬上為你做詳細介紹。
一、哪些屬于放火罪的構成要件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本罪侵犯的對象,主要是公私建筑物或者是其他公私財物。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所謂放火,就是故意引起公私財物燃燒的行為。放火的行為方式,可以是作為,即用各種引火物,直接把公私財物點燃;也可以是不作為,即故意不履行自己防止火災發生的義務,放任火災的發生。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由于放火罪社會危害性很大,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放火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為會引起火災,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二、放火罪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認定放火罪的構成要件之難,難在放火行為的認定,具體來說:
1、以作為方式實施的放火行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火種;二是要有目的物,即要燒毀的對象物;三是要讓火種與目的物接觸。在這三個條件已經具備的情況下,行為人使火種開始起火,就是放火行為的實行;目的物一旦著火,即使將火種撤離或者撲滅,目的物仍可獨立繼續燃燒,放火行為就被視為實行終了。
2、以不作為的方式實施的放火罪,行為人必須負有防止火災發生的特定義務,而且能夠履行這種特定義務而不履行,以致發生火災。
放火行為必須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如果雖然實施了放火行為,但從放火焚燒的對象、時間、地點、環境等方面考察,確實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不存在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性,不構成放火罪。
需要注意,放火犯通常以燒毀目的物為犯罪目的。但是,判斷放火罪的既遂與未遂,不應以犯罪目的是否達到為標準,而應以行為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放火罪的全部構成要件為標準。一旦被控放火罪,首要任務就是求助于專業的刑辯律師,搜集相關證據,證明自己無罪或最輕,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常見的經濟犯罪報案需要提供哪些證據材料?
如何認定共同犯罪成立?
包庇罪司法解釋是什么,與相關犯罪怎么界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黨員被行政拘留有什么后果
2021-03-26學籍檔案去向
2020-12-10第三方網絡平臺主要涉及的法律
2021-02-11侵犯商標權10萬法院會怎么判
2021-03-01構成商標的圖形應達到什么要求
2021-03-02房屋整改延期如何理賠
2020-11-10民間借貸糾紛中證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怎么判斷證據的有效性
2020-12-03口頭承諾贈與合同是否成立
2020-11-25擔保人還款后追償訴訟時效過期了怎么辦
2021-03-12村委會有權“出租”集體林地嗎
2020-12-30房本上寫的集體土地可以做抵押嗎
2020-11-10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有哪些方面
2020-11-23使用假學歷如何處罰
2021-02-13代位追償在財險和壽險中的不同運用
2020-11-17家庭財產協議書如何寫
2021-01-09保險合同怎樣生效?
2020-12-13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可以理賠多少
2021-01-02沒上牌的新車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1-01-31保險公司賠償多久能到賬
2021-02-03沒資格證保險公司到底賠不陪
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