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國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是會給予勞動者一定的經濟補償,以便保持勞動者基本的生活。那么在我國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是否需要繳稅?這就涉及到本文的法律知識,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詳細解答有關內容。
一、在我國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是否需要繳稅
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對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關于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是否需要繳稅,就由一下幾點:
1、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國稅發[1999]178號文中規定:對于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可視為一次取得數月的工資、薪金收入。具體平均辦法為:以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除以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以其商數作為個人的月工資、薪金收入,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按實際工作年限數計算,超過12年的按12年計算。
2、個人領取一次性補償收入時按照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的比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可以在計征其一次性補償收入的個人所得稅時予以扣除。
二、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 [1] ,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 [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根據這個協議,勞動者加入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事業組織、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成為該單位的一員,承擔一定的工種、崗位或職務工作,并遵守所在單位的內部勞動規則和其他規章制度;用人單位應及時安排被錄用的勞動者工作,按照勞動者提供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支付勞動報酬,并且根據勞動法律、法規規定和勞動合同的約定提供必要的勞動條件,保證勞動者享有勞動保護及社會保險、福利等權利和待遇。
個人或者用人單位,由于各種原因無法繼續合作,在解除勞動關系的時候,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得到一定的補償。然而關于在我國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是否需要繳稅,小編也為大家簡要解答,如有不明白的地方歡迎大家前來咨詢。
2020年最新《勞動合同法》增改條文
到法定退休年齡勞動合同就自動終止嗎?
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應注意什么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最新工傷賠償標準
2021-03-24棚改拆遷后第二套房是否可享受購房補貼
2020-12-13刑事賠償有沒有期限
2021-03-10包庇縱容黑社會怎么處罰
2020-11-12涉外侵權行為的地域管轄如何適用
2021-01-25審理過程中發現案由錯誤怎么辦
2021-02-15仲裁條款向第三人擴張與合同相對性的沖突是什么
2021-01-22醫療服務合同的完全賠償原則有哪些
2021-03-19北京市勞動合同書示范文本(2008版)北京公司法律顧問律師
2021-01-19飛機天氣原因延誤賠償嗎
2021-02-21意外事故保險公司是否可以不負責賠償
2020-11-10保險合同是附條件合同
2020-12-11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的效力
2020-11-23保險理賠的流程分為哪些
2020-12-212020人身意外保險死亡賠償有多少錢
2021-02-12保險人履行對免責條款提示、明確說明義務的范圍包括哪些
2021-01-16新保險法對責任保險制度進行了哪些修改和完善
2020-12-07婚內買保險的受益人可以是外人嗎
2021-02-04原保險與再保險有什么區別
2021-02-05鄉級人民政府怎樣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