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自殺,是指故意采用引誘、慫恿、欺騙等方法,使他人產生自殺意圖并進而實行自殺的行為。而幫助自殺,是指在他人已有自殺意圖的情況下,幫助他人實現自殺意圖的行為。
我國刑法典也僅規定了普通殺人罪,而沒有就教唆自殺行為作出規定,但我國刑法理論通說認為,教唆自殺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可是,自殺行為不構成犯罪,在欠缺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的正犯行為的情況下,根據共犯理論中的限制從屬性原理,不應承認“沒有正犯的共犯”,故教唆自殺的行為不可能被評價為故意殺人罪的教唆犯。
由此,將教唆自殺行為入罪的唯一路徑就是直接將教唆自殺行為評價為故意殺人罪的正犯行為或者說實行行為。國內外刑法理論通說認為,所謂“殺人”行為,并不包含偶然導致死亡結果發生的一切行為,而必須是類型性地導致他人死亡的行為。也就是說,即便某種行為事實上引起了他人的死亡結果,但如果這種行為不具有類型性地引起他人死亡的危險,就不能認為這種行為具有故意殺人罪的實行行為性,不能說行為人實施了殺人行為。在教唆自殺的情形,由于介入了具有意思自由決定能力的被害人的自殺行為,故難以將教唆自殺行為與通常的殺人行為進行等價性評價,即,難以認為教唆自殺行為具有致人死亡的類型性危險,難以認為教唆自殺行為具有故意殺人罪的實行行為性。
一言以蔽之,能將教唆自殺行為評價為故意殺人罪的僅限于行為本身能被評價為具有殺人的實行行為性的情形。但一般情況下,難以認為教唆自殺具有殺人的實行行為性。理論上通常認為,在被教唆人系幼兒或者高度的精神病患者時,因為被害人不具有意思決定能力,不能理解自殺行為的社會意義,而可以認為教唆自殺具有殺人的實行行為性,能直接將教唆者評價為故意殺人罪的(間接)正犯。除此之外,被害人因受強制、脅迫而不得已選擇自殺行為時,雖然能夠理解自殺行為的意義,但由于喪失了意思決定自由,故教唆自殺的行為能被評價為殺人的實行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安抗辯權體現了什么原則
2021-02-21協議結婚有法律效力嗎
2021-02-21只領結婚證后就離婚能要求男方賠償嗎
2020-12-21交通事故精神損失費最多賠償多少錢
2021-02-16婚內財產協議需要進行公證嗎
2021-01-14冤假錯案怎么舉報
2021-03-19商業銀行違反規定同業拆借的如何處罰
2021-02-27員工簽保密協議公司不給保密費怎么維權
2020-12-23如何約定競業限制條款才合法?
2021-01-09合同終止協議書有效嗎
2021-01-29員工簽勞務合同有什么風險
2020-12-01退休離職補償金的標準是什么
2021-01-01實習期享受三倍工資嗎
2020-11-10辭職以后怎么辦理居住證
2021-03-18居民醫保沒繳費怎么辦
2021-01-17被自己的汽車撞傷能否獲得保險理賠
2020-12-21保險標的轉讓未通知保險公司的理賠
2021-01-04什么情況下保險公司可拒絕賠償
2020-11-21車禍哪些費用保險公司可以賠償
2021-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