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價格陷阱
價格陷阱是指賣方利用傳遞商品價格上漲信息和人們對漲價的不安情緒所投的誘餌,將消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價格上來,從而使買方忽略對其他條款的討價還價。
(一)“黑”箱定價行為。經營者對商品或服務明碼標價,但對附帶性、相關性、售后環節消費項目故意隱瞞不予以明碼標價,使消費者在消費信息不全的情況下,被迫接受不必要的附加項目和附加費用。如一些酒家常運用所謂“特價”來招徠顧客,宣傳“龍蝦僅68元一斤”,但小菜10元一碟,根本不問顧客需不需要,就上上來了,其他菜也不報價。又如在房地產交易中,開發商、代理商對商品房價格按規定公開明碼標價,但對售房相關收費項目、收費標準及售后環節的配套收費項目、收費標準,采取了“黑”箱操作方法。一些購房戶反映,“買得起住不起”,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假冒政府價。一些經營者尤其是一些帶有一定壟斷性行業的經營者,在制定屬經營者自主定價或政府指導價時,謊稱這一價格是政府定價,從而使顧客被迫接受經營者制定的價格。
(三)低價標價,高價結算。少數商販用低價招徠顧客,使用各種欺詐甚至威脅手段要顧客高價購買。
(四)虛高定價,再討價還價。一般來說,消費者對商品品質、品牌認識有限,對商家標明的價格是高是低難以正確判斷。一些商家把售賣的商品價格標高一二倍甚至數倍,然后再與消費者討價還價,吃虧的往往是消費者。
標價陷阱
(一)假明碼標價。經營者明碼標價所標示商品的品名、產地、規格、等級或服務的項目有虛假成份,并以此為手段誘導消費者或其他經營者購買。據有關部門檢查發現,相當多的包裝商品都沒有達到所標明的重量。一些店鋪的商品其實不是某地的產品,卻標明是某地的產品;不是進口產品,卻標明是進口產品;不是某品牌的產品,卻標明是某品牌的產品。一些房地產開發商明明沒有產權證,卻謊稱有;一些餐飲、娛樂企業標明有關服務項目,但事后卻借口各種原因不提供服務等。
?(二)模糊明碼標價。經營者在明碼標價時故意用隱晦的、模棱兩可的、不規范的語言、文字、圖片、計量單位等標識,使人誤解,誘導他人交易。如小販賣蘋-果時,標價1元1斤。誘騙消費者購買后,卻按1.9元價格結算。消費者問他時,他就拿開壓在標牌上蘋-果說“我標價1.9元”。原來小販用一個蘋-果蓋住“1.9”右邊的“.9”。又如,一些房地產廣告宣傳“一萬元可購房做業主”,就含有隱晦成份。這里實質上是指先交一萬元訂金,可購房做業主。又如,旅行社廣告宣傳“頭尾6日游僅2000元”,實際上是第一天晚上出發,第六天一早返程,“6日游變成了4日游”。
降價陷阱
(一)虛構高價,謊稱降價。如一套皮衣服實際價格僅500元,經營者卻虛構為2000元,然后標價1000元,以“跳樓價”、“處理價”、“最低價”、“血本無歸”等煽動性語言,誘騙他人購買。
(二)經營者不虛構原價,但虛構轉業、停業、結業等,謊稱削價處理商品。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商店掛上“本店停業,最后兩天清倉大甩賣”。過了兩天,那塊牌子仍掛在那里。一些商店謊稱停業前最后一天營業,但過了半年仍然是在“最后一天營業”。
(三)虛假折扣。經營者通過虛擬原價,再在此基礎上標出一個虛假優惠折扣價,誘騙他人購買的行為。一件衣服本來進價加合理利潤200元,卻虛擬原價為500元,然后以這一原價為基礎謊稱五折銷售。實際上折扣后的價格比真實的原價還高。某商場在銷售原零售價2788元的一款空調時,謊稱降價,在降價商品標簽上虛構原價為4058元,標現價2788元,誘騙消費者購買。
價格陷阱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充分利用了人們的心理因素。
1、利用了人們買漲不買落的求購心理——市場上商品價格下跌時,人們一般不愿購買,期盼價格進一步下降;反之,市場上商品價格上漲時,人們惟恐價格繼續上漲,積極進行買進,這種心理正好被價格陷阱策略所利用。
2、利用了人們“價格中心” 的心理定勢。談判者一般都將交易價格作為商務談判中最重要的條款,因為它是涉及雙方利益的關鍵問題。價格在交易中的這種重要性往往使人產生一種“價格中心” 的心理定勢,認為只要在價格上取得了優惠就等于整個談判大功告成。雖然有些談判的確是這樣,但也有一些談判,如一些大型的復雜的商務談判牽涉面廣、內容多,價格并不一定就是商務談判中的主要問題。而價格陷阱策略正是利用人們“價格中心” 的心理定勢,使買方僅從價格上得到一些優惠,而失去了比單純價格優勢更為重要的東西,從而損失了實際利益。
綜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能夠較多的了解價格陷阱的形式我們就能舉一反三,遇到陷阱就會有所防備。假期出游一定要多一份謹慎和防備,一旦被騙不僅損失辛苦工作的血汗錢,還會影響假期預愉悅的心情。如果有更多相關的問題?法律咨詢,歡迎到律霸網尋求專業律師的幫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吳月律師系遼寧卓政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畢業于“全國211工程”重點院校遼寧大學。本著勤勉盡職的職業精神,利用自身扎實的法學知識和不斷豐富的實踐經驗,吳律師多年來辦理過各類民事、經濟、行政、刑事等案件,最大程度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深得當事人的廣泛好評。擅長領域:人身損害、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工傷賠償、勞動糾紛、合同糾紛、刑事辯護、常年顧問。聯系:13940520866,18642086136。:348426602,E-mail:18642086136@163.com。聯系地址:青年大街1號市府恒隆廣場23層。
一起干活由于誤傷工友怎么算
2021-01-29老房契有法律效力嗎
2021-02-21員工關系專員如何處理工傷事故
2021-02-20公司延長工作時間月超過36小時如何補償
2021-01-10銀行委托第三方催款屬于泄露隱私嗎
2020-11-27什么是專利優先權
2021-02-05倉單質押有哪些風險,應該如何去防范
2021-03-11如何證明欠條是威脅的
2020-12-19冒充軍官行騙怎么處罰
2020-11-29情侶同居算非法同居嗎
2021-02-13交通事故受害人的誤工費的賠償
2021-03-09能夠引發合同之債的有哪些情形
2020-12-17如何限制出境
2021-02-05一位老人去世后留下的房產如何繼承
2021-03-23工程保險費有哪些計算方式有哪些
2020-11-23國壽鴻盈兩全保險的保險責任包括哪些內容
2020-11-30在被保險人同意的視角下談贈與人身保險合同
2021-02-27投保人可以解除保險合同嗎
2020-12-03意外保險理賠多久到賬
2021-01-31索賠發生糾紛能否單獨將保險公司列為被告?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