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參與了一件涉嫌聚-眾斗毆罪案件的辦理。該案件情節看起來似乎并不復雜,但是在偵查、審查起訴過程中,公安機關、檢察院卻對犯罪嫌疑人的罪名先后經歷了“尋釁滋事”、“聚-眾斗毆”及“故意傷害”的定性的反復,并在審查起訴中,被退補兩次。由此,引發了我對聚-眾斗毆罪的思考。
一、聚-眾斗毆罪的概念及其理解
(一)概念
聚-眾斗毆罪,是指為了報復他人、爭霸一方或者其他不正當目的,糾集眾人成幫給伙地互相進行毆斗,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
(二)理解
1、“聚-眾”含義的理解
“聚-眾”是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對聚-眾斗歐罪規定的構成要素,因此,準確把握其含義,對于正確認定犯罪具有重要意義。從字面上理解,“聚-眾”中的“聚”是糾集、召集之意;“眾”指多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三人為眾”的說法,所以,“眾”應指三名以上的人。綜合起來,聚-眾就是糾集或召集三名以上的人。由于刑法在聚-眾斗毆罪中強調眾多的人形成一個整體與另一方進行斗毆,因此聚-眾中的人數應當包括實行糾集或召集活動的人,這種人通常是屬于首要分子。
此外,在理解“聚-眾”時,應注意幾個問題:
(1)聚-眾既可以是事先糾集、召集,也可以是臨時糾集、召集。對于臨時的聚-眾,如果存在明確的糾集、召集行為,當然可以認定其斗毆行為系以聚-眾的方式實行,但對于沒有明確的糾集、召集行為的情況,也不可一概否定其屬于聚-眾。如先前斗毆者系某一不法團伙的成員,在其與他人斗毆時,與其同一團伙的其他成員臨時主動參與斗毆,則應當認定他們的斗毆行為屬聚-眾的方式。
(2)雖然構成本罪需要存在一個斗毆的相對方,但并不要求相對方的人數也達到三人以上。即只要斗毆中的一方行為人具備聚-眾的要求,就可構成本罪。因為,只要斗毆雙方中有一方屬于聚-眾,其行為就具有嚴重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性質而須作為犯罪處罰;而且,從刑法的規定來看,在斗毆活動中,只要有聚-眾的情況,聚-眾斗毆罪就可存在。實踐中的斗毆有雙方各自聚-眾的,也有僅一方聚-眾的,不能認為僅一方聚-眾就沒有聚-眾斗毆罪的存在,否則,就明顯違背了刑法規定的精神。
(3)聚-眾不是聚-眾斗毆罪的實行行為,而僅是“斗毆”的一種形式。刑法雖然將本罪的罪狀表述為“聚-眾斗毆”,但不宜將聚-眾理解為與斗毆一樣,系本罪的實行行為。因為,其一,刑法僅將聚-眾斗毆的行為規定為獨立的犯罪,而未將非聚-眾形式的斗毆行為規定為獨立犯罪,從這種情況的立法精神上看,無外乎是聚-眾斗毆由于斗毆的人數多、規模大,因而其對社會公共秩序危害已達到要作為犯罪予以嚴厲懲治的程度。除此之外,恐怕無法解釋刑法對斗毆區分情況作不同處理的理由。所以,筆者認為,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規定的“聚-眾”強調的僅僅是斗毆的形式,而不是把聚-眾作為犯罪的實行行為。其二,從聚-眾行為的功能上來講,它僅是為以聚-眾的形式實行斗毆而作準備的活動,這種糾集、召集眾人的活動尚不會對公共秩序造成現實的直接損害,因而屬于預備犯罪的性質。
2、“斗毆”含義的理解
“斗毆”是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對聚-眾斗歐罪規定的行為要素,因而有必要準確把握其含義。從字面上理解,“斗毆”中的“斗”是“爭斗、斗爭”,且只能在雙方之間進行;“毆”即“毆打”,系施加暴力與人身之意,所以,“斗毆”是指相互以暴力攻擊對方身體的行為。在認定本罪中的“斗毆”行為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斗毆雙方均是非法以暴力攻擊對方的身體,不存在一方非法,另一方合法(如正當防衛中的反擊)的情況。
(2)斗毆中的暴力具有損害人身健康或剝奪生命的性質。
(3)斗毆須雙方同在犯罪現場,至于是短兵相接,還是采用槍擊的方式遠距離對射,對構成犯罪沒有影響。
二、聚-眾斗毆罪的構成要件
(一)聚-眾斗毆罪的客體要件
聚-眾斗毆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秩序。所謂公共秩序,不應簡單地理解為公共場所的秩序,而是指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各項共同生活的規則、秩序,在實際生活中,聚-眾斗毆犯罪可以是在公共場所,例如在公園、影劇院中,也可以是發生在較僻靜的私人場所。因此,無論是在何種場所進行聚-眾斗毆犯罪活動,均應視為侵犯了公共秩序。
聚-眾斗毆犯罪往往同時會造成公民的人身權利和公私財產權利受到侵害的結果。但是,其所侵犯的主要不是特定的個人或者特定的公私財物,而是用聚-眾斗毆行為向整個社會挑戰,從而形成對整個社會秩序的嚴重威脅。因此,公然藐視法紀和社會公德,破壞公共秩序,就是聚-眾斗毆罪的本質特征。
(二)聚-眾斗毆罪的客觀要件
聚-眾斗毆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糾集眾人結伙毆斗的行為。聚-眾斗毆主要是指出于私仇、爭霸或者其他不正當目的而成伙結幫地毆斗。聚-眾斗毆多表現為流氓團伙之間互相毆斗,少則幾人、十幾人,多則幾十人,上百人,他們往往是約定時間、地點,拿刀動棒,大打出手,而且往往造成傷亡和社會秩序的混亂,是一種嚴重影響社會公共秩序的惡劣犯罪行為。斗毆起因或為爭奪勢力范圍,或為哥們出氣進行報復,或為爭奪女人發生矛盾等等,總之是要顯示自己一伙人的"威風"、"煞氣",壓倒對方,而置公共秩序于不顧。
(三)聚-眾斗毆罪的主體要件
聚-眾斗毆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凡年滿16周歲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聚-眾斗毆罪。
(四)聚-眾斗毆罪的主觀要件
聚-眾斗毆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犯罪。犯罪的動機,一般不是完全為了某種個人的利害沖突,也不是單純為了取得某種物質利益,而是公然藐視國家的法紀和社會公德,企圖通過實施聚-眾斗毆活動來尋求刺激或者追求某種卑鄙欲念的滿足。行為人在思想上已經喪失了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是非榮辱標準已被顛倒。這種公然藐視社會公德和國家法紀的心理狀態,是聚-眾斗毆犯罪故意的最明顯的特點。
三、聚-眾斗毆罪的認定及其處罰
(一)聚-眾斗毆罪的認定
1、罪與非罪的界限
(1)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才能構成聚-眾斗毆罪
并非所有參加聚-眾斗毆者均構成聚-眾斗毆罪。只有聚-眾斗毆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才能構成聚-眾斗毆罪主體。所謂首要分子,是指在聚-眾斗毆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所謂其他積極參加者,是指除首要分子以外的在聚-眾斗毆中起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所謂的“其他積極參加者”,是刑法對聚-眾斗毆罪規定的一種犯罪主體,對其具體認定在實務中存在一定的疑難。筆者認為,“其他積極參加者”中的“積極”,是一個帶有心理評價的詞語,因此,這里的“積極”,強調的應該是行為人對聚-眾斗毆活動須持一種熱心的態度。這種態度上的要求表明,刑法規定的精神在于,對首要分子之外的其他參加者,只有具有較大主觀惡性,才能對其參與的聚-眾斗毆活動作為犯罪追究刑事責任。有人認為,積極參加者一般是指在主動參加聚-眾斗毆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屬于在共同犯罪中“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主犯。筆者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從刑法規定“其他積極參加者”的立法精神上看,其對首要分子之外的其他參加者是否應負刑事責任,是根據他們在聚-眾斗毆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主觀惡性大小來決定的,而不是根據其在聚-眾斗毆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來考慮的。
(2)一般參加者不構成聚-眾斗毆罪
對于一般參加者,其行為沒有造成他人重傷、死亡等嚴重后果的只能依治安管理處罰法追究行政責任,不能構成聚-眾斗毆罪主體。一般參與者的行為導致他人重傷、死亡等嚴重后果的,也不能以聚-眾斗毆罪論處,而應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論處。
2、聚-眾斗毆罪與尋釁滋事罪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是:聚-眾斗毆罪的雙方都是犯罪分子,但也可能成為受害者;而尋釁滋事罪的受害者一方則一般是無辜的。
3、聚-眾斗毆罪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區別
二者區別的根本標志在于犯罪動機。聚-眾斗毆罪中的殺人、傷害行為,雖然與其他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行為一樣,都侵犯了他人身體健康,但是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在殺人、傷害行為中,通常表現為為了稱王稱霸,充英雄好漢而惹事生非,與對方爭個高低。所以,凡是為了爭霸"勢力范圍",或者明確表示要打服對方,而行兇傷人的都是聚-眾斗毆中的傷人行為。而其他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中的傷害行為,則往往是對自已或自己一方所認識的人,由于宿仇舊恨而起意傷害對方,它在事先具有明確的傷害對象和傷害故意;如果是臨時起意傷害對方,也往往是因為雙方發生糾紛的原因明顯的在對方一邊,或者在互毆中傷害他人,這種情況往往是雙方都有過錯,責任不易分清。
當然,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第2款明文規定:"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這說明在聚-眾斗毆活動中,一旦造成他人重傷、死亡的,一律按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這是對犯罪的一種轉化型規定。
(二)聚-眾斗毆罪的處罰
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規定:犯聚-眾斗毆罪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眾斗毆的;
(二)聚-眾斗毆人數多,規模大,社會影響惡劣的;
(三)在公共場所或者交通要道聚-眾斗毆,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的;
(四)持械聚-眾斗毆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一個聚-眾斗毆行為可能觸犯數個罪名。因此,聚-眾斗毆行為并不必然構成聚-眾斗毆罪,而是要根據參與者在聚-眾斗毆行為中所起的作用、行為的結果、主觀惡性的大小等因素來確定相應的罪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侵權糾紛是否適用工傷鑒定標準
2021-01-25工傷后繼續在單位工作的怎么補償
2020-12-09哪些房屋不能轉租,房屋怎么轉租才合法
2021-02-14經營醫用酒精需要什么許可證
2020-12-19涉外離婚訴訟向哪個法院提出
2021-03-09非法集資股東有刑事責任嗎
2020-11-09個人注冊商標的流程及所需資料有哪些
2021-01-06重大交通事故處理手續有哪些
2021-01-24離婚時能否要求男方歸還婚前借款
2020-11-18當一方堅決不離婚時,法院怎么判定是否離婚離婚
2020-12-16交通肇事逃逸后果是什么
2020-12-05社交軟件聊天記錄可以做離婚證據嗎
2021-01-13父母去世之前能繼承房產嗎
2020-11-24如何認定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
2021-01-10農村建房的申請書怎么寫
2021-03-18第三人代為履行后怎么追償
2020-11-13保險公司中罰則情況有哪些
2021-02-20車輛發生保險事故如何妥善處理
2021-03-04國內運輸保險的保險范圍有哪些
2020-11-08人身保險金額確定方式是如何的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