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不以犯罪論處的辯護情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中不以單位犯罪論處的有兩種情形:
(1)個人為了進行走私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實業單位實施走私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以實施走私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走私罪論處。
(2)個人為在我國領域內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在我國領域內以實施違法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
不以單位犯罪論處的情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中不以單位犯罪論處的有兩種情形:
(1)個人為了進行走私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實業單位實施走私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以實施走私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走私罪論處。
(2)個人為在我國領域內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在我國領域內以實施違法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
對于單位犯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員判處的刑罰較自然人犯罪判處的刑罰要輕,因此一些犯罪嫌疑人利用公司的名義進行犯罪。
二、犯罪特征
危害性
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質特征在于它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刑法就沒有必要把它規定為犯罪;某種行為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認為是犯罪。由此可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質和量的統一。
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指觸犯刑律,即某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對犯罪行為的否定的法律評價。在罪刑法定原則下,沒有刑事違法性,也就沒有犯罪。因此,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刑事違法性之違法具有不同于其他違法行為的特殊性。在法理上,違法行為可以分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此外還有訴訟違法行為。違法行為的共同特征違反法律規定,因此,法律規定是違法行為產生的法律原因。而法律規定是各種各樣的刑法行為其他部門法的制裁力量,其規范主要由假定與處理兩部分構成。例如,“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這一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的”是罪狀;“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是法定刑。罪狀就是刑法規范的假定部分,法定刑是刑法規范的處理部分。當行為符合刑法所規定的故意殺人這一假定性條件時,就應當處以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這一法定刑。在刑法理論上,刑法規范的假定部分規定的是犯罪構成要件。只有當行為人的行為符合這一犯罪構成要件時,其行為才構成犯罪并處以刑罰。因此,刑事違法性之違法并非是指對刑法規范中的假定性條件的違反,而恰恰是符合。顯然,刑事違法性之違法是指違反行為刑法規范前提的禁止性規定。例如,刑法關于故意殺人罪的規定,表明刑法禁止殺人。當行為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就是違反了刑法禁止殺人的規定。由此可見,刑法的禁止性規定是內在于刑法規范的,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具有刑事違法性,應以其行為是否符合刑法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為根據。
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對于刑法 [1] 所保護的利益的侵害。這里所謂刑法所保護的利益,就是法益。刑法法益是關系社會生活的重要利益,對此,中國刑法第十三條關于犯罪概念的規定中作了明文列舉,這就是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上述法益,可以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這些法益被犯罪所侵害而為刑法所保護,因此,法益侵害性揭示了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
法益侵害行為是刑法明文規定的,因此行為是否具有法益侵害性,應以刑法規定為根據。在這個意義上說,刑事違法性是法益侵害性的前提。一個行為如果不具有刑事違法性,就不可能具有法益侵害性。因此,超越刑事違法性的法益侵害性是不被承認的,這也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見,法益侵害性雖然是對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的闡述,但它仍然受到犯罪的刑事違法性的限制。在這個意義上說,法益侵害性是刑事違法范圍內的法益侵害性。
法益侵害具有兩種情形:一是實際侵害,二是危險。實際侵害是指行為對法益造成的現實侵害,例如故意殺人,已經將人殺死,造成對他人生命法益的侵害。危險是指行為對法益具有侵害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實際損害并未發生,但法益處于遭受侵害的危險狀態,因而同樣被認為具有法益侵害性,并具有刑事可罰性。在中國刑法中,大多數行為是因為具有法益侵害的實害性而被規定為犯罪,例如以發生一定的法益侵害結果為法定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犯就是如此。也有少數行為是因為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險性而被規定為犯罪,這種危險包括抽象危險與具體危險。其中抽象危險是指立法推定的危險,在司法活動中毋須認定,只要具有法律規定的行為既可構成犯罪。具體危險是指司法認定的危險,如果不具有這種危險,即使存在法律規定的行為也不構成犯罪。此外,犯罪的預備行為、未遂行為和中止行為,也都是沒有造成法益侵害的實際侵害結果,也是因其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險而被處罰。
懲罰性
應受懲罰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征,它表明國家對于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為的刑罰懲罰。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如果一個行為不應受刑罰懲罰,也就意味著它不是犯罪。應受懲罰性并不是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消極的法律后果,它對于犯罪的立法規定與司法認定具有重要意義。在立法上,應受懲罰性對于立法機關將何種行為規定為犯罪具有制約作用。某種行為,只有當立法機關認為需要動用刑罰加以制裁的時候,才會在刑法上將其規定為犯罪,給予這種行為否定的法律評價。在司法上,應受懲罰性對于司法機關劃分罪與非罪的界限也具有指導意義。根據刑法第十三條關于犯罪概念的但書規定,某種行為情節顯著輕微的不認為是犯罪。這些不認為是犯罪的行為,也是沒有必要予以刑罰懲罰的行為。因此,是否具有應受懲罰性也是犯罪的重要特征。
這里應當指出,應受刑罰懲罰與是否實際受到刑罰懲罰,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某一行為如果缺乏應受刑罰懲罰性,就不構成犯罪。但犯罪不一定都實際受到刑罰懲罰。中國刑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這種免予刑事處罰是以行為構成犯罪行為前提的。這種情節輕微的犯罪行為雖然具有應受懲罰性,但因其不需要判處刑罰而免予刑事處罰
犯罪,就是實施了刑法不允許的行為,并且對于被害人而言,有一定的危害結果造成,對于一個罪名來說,會有很多的犯罪形態,包括既遂、未遂等等,但是無論哪一種形態,行為人的行為都是構成犯罪的,都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后果。
哪些犯罪屬于刑事犯罪類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脅迫婚姻犯法嗎
2021-02-03子女撫養費一方拒絕支付怎么辦
2020-11-09車禍是否可以要求精神損失賠償
2021-03-11口頭協議沒證據怎么辦
2021-02-21行政訴訟再審被駁回怎么辦
2021-02-22顧客在商場因地面有水而摔倒受傷,商場是否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2021-02-21購房預算從何做起
2021-01-08發生工傷事故后 應該如何申報工傷事故
2021-02-08勞務合同可以進行競業限制嗎
2020-12-16雙倍經濟補償金的情形有什么
2021-02-04護士實習期間犯了錯誤誰來承擔
2021-03-15貨物運輸途中滅失,代辦托運人需要賠償嗎
2021-01-03失能保險的給付方式是怎樣的
2021-03-18保險合同變更的要件有哪些
2021-01-03人身保險種類可以分為哪些
2021-02-25車險損與三者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31保險人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方式有哪些
2021-03-04為什么保險合同會終止
2021-01-24保險合同有哪些類別
2021-02-26非機動車拒賠同等責任賠付如何處理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