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避制度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回避制度,是指審判人員和其他法定人員在遇有法律規定的情形時,退出對本案審理的制度。回避制度是為了保證案件獲得公正審判而設立的一項制度。根據法律規定,回避的人員包括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和勘驗人等。回避的情形包括三種:
1、本案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2、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3、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具有法定情形,必須回避,不參與案件審理的制度。所謂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規定禁止審判人員參加對案件審理的情形。回避制度是保證案件獲得公正審理的制度。 回避制度由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適用范圍,申請回避和作出決定的程序等內容組成。
二、實際運用
在許多案件當中,法官或者代理人,就有違背此規定的,可以依法提出回避的申請。
審判回避制度
回避的理由因案件的性質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法定范圍內的人員,如果具備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
(1)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
(2)與本案有其他直接利害關系;
(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回避方式有兩種自行回避與申請回避。
陪審員屬于審判人員,陪審員的回避由法院院長決定。
刑訴中:第30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回避,應當分別由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
民訴:第47條: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
回避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審判人員自行回避,即負責案件的審判人員,認為自己具有回避制度法定情形之一而主動提出回避,另一種是當事人申請回避,即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有回避制度法定情形之一的,用口頭或者書面形式申請他們退出該案的審理。
在審判案件時,為了維護和保證司法的公正性,確保案件能夠獲得公正的審判,如果在審理案件中審判人員與案件的訴訟當事人是親屬關系,或者是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情況時,審判人員也是需要進行回避的,同時司法部門的回避方式有兩種自行回避與申請回避。
在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回避主體包括什么
公司法股東三個回避具體指的是什么
刑事訴訟法回避的決定有哪些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勞動法對于員工辭職有什么規定
2020-12-16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情形有哪些
2021-02-10看守侵犯公民合法權益造成損害賠償主體是誰
2021-01-23簡易程序和一般交通事故認定書有什么區別
2021-02-05排除妨礙和排除妨害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13如何應付房屋租賃中易見的法律糾紛
2020-11-26“國五條”解讀
2021-01-16哪些情形可以變更勞動合同,變更勞動合同要注意什么
2021-03-10個人所得稅項目包含公積金和養老保險嗎
2020-12-27勞動訴訟與勞動仲裁有哪些區別
2020-12-30保險合同生效的含義具體是怎樣的
2020-12-28男子墜亡保險公司可以拒賠嗎
2021-03-24免責條款不成立保險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021-02-11撞死親人能否向保險公司索賠
2020-11-28如何購買車險才劃算
2021-03-24變更受益人未書面通知保險人不影響其效力嗎
2021-01-21保監會等發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
2020-11-09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間
2021-03-08農村土地確權糾紛怎么解決
2021-01-04外嫁女在夫家享受了拆遷補償,還能在娘家享受嗎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