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觸碰到法律犯罪了,就會被法律去制裁,個人以及單位都一樣,那么國家機關單位犯罪可否作為主體?國家機關又該怎么辦呢?但是只要是犯罪就一定會被制裁,只不過法律的規定是不一樣的,那么國家的機關犯罪又該怎么辦呢?以下做出詳細解釋。
國家機關單位犯罪可否作為主體
我國刑法第30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由此而見,可以成為單位犯罪主體的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對于由國家權力機關、軍事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構成的國家機關應否成為單位犯罪主體的問題,理論上存在爭議。肯定說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國家機關作為執法部門更應嚴格守法,若有違法犯罪行為,同樣應受到法律制裁(2)。但是我們認為,國家機關是行使國家職能的國家機器,將它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這顯然有損國家機關的威信,當法院宣布一個國家機關犯罪并對之處以刑罰,這種負面效用是無比巨大的,并有可能引起全社會對國家機關的信任危機。其次從實踐層面來講,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如果構成單位犯罪,由誰來審判它?是不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來審判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和自己?顯然,從我國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權力分配來看,現實中不具有操作性。筆者認為國家機關不同于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是民選機關具有人民性,它是基于民意而產生的,行使著各種國家權力。把機關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有悖于法理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同時社會將為此項立法行為付出巨大成本,以至于法律權威喪失而得不償失。
在現實中存在某些國家機關的領導人出于個人私心或者小團體利益而利用手中權力觸犯刑法的情況,比如行賄罪、受賄罪,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單位犯罪,但是實際上單位和單位的權力不過是個別領導謀取私利進而犯罪的工具,對于這些犯罪實際應該追究的是個別領導人的刑事責任,而不是單位的刑事責任。
基于以上理由,我們認為國家機關不應該成為單位犯罪主體。
只要是犯罪就不可饒恕,為什么會有那么的犯罪呢?每天幸福的生活,和家人平平淡淡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不好么?何必要讓家人總是為自己擔驚受怕,每天想一個普通人一樣的生活,沒有那么多的煩惱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主體為單位犯罪是雙罰制嗎
不認定為單位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院開錯藥導致病危醫生是否承擔責任
2020-11-29雇傭童工該如何
2021-03-15什么是專利優先權
2021-02-05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中的證明標準和證明責任是什么
2021-01-01欠錢欠2000可以報警嗎
2020-12-10保證合同是諾成合同嗎
2021-01-27環境污染造成損害該如何承擔責任
2021-01-22先予執行的適用范圍
2020-12-04車禍不夠傷殘如何賠償
2020-11-18醫療保險長期未繳納如何賠償
2021-01-01承包方的主要違約形式及責任是什么
2020-11-20新入職員工當月應扣培訓費嗎
2021-01-07勞動關系轉移協議
2021-01-09保險合同效力的變更
2021-01-17旅游意外保險常識及境外旅游保險理賠
2020-12-05保險公司一定要事故認定書原件嗎
2021-02-13被保險人在索賠中的權利和義務
2020-11-12保險金額確定和保險費的計算
2020-11-09承包期內,承包方流轉經營權的要辦理變更嗎
2020-12-01國有土地出讓土地增值稅怎么算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