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犯故意殺人罪的,如果沒有什么特殊從輕或減輕情節(如自首、立功等)的,在量刑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這也是在一種原始的“殺人者死”的思想的體現。
筆者有時路過某市中級人民法院門口的時候,時常能看見張貼故意殺人死刑犯(立即執行)的判決公告,而且更替頻率頗高,有時甚至一周換一批,由此也顯現,我國對于故意殺人的司法實踐中“迷信”死刑之于殺人者的作用?!皻⑷苏咚馈笔且环N對殺人行為后果的描述,是一種淵遠流傳的習俗,慣例思維??墒俏覈缎谭ā返谒氖藯l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那么怎么去理解故意殺人罪中的“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呢?
筆者認為,故意殺人罪中的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并非僅僅指只要有殺人行為就是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雖然,故意殺人罪確實由于其侵犯的人的生命,所以是一個重罪,但是并不能應此就能認為故意殺人的犯罪分子就是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應該嚴格控制其內涵和外延。筆者認為對于一般故意殺人行為不宜認為是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理由如下:
1.“殺人者死”的觀點已經不為刑法所徹底接受。在古代,殺人者確實都受到同態復仇般的禮遇,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殺人者不一定死”的概念確實以為很多人熟知,例如殺人者還需要看待其行為的嚴重性,才能決定其命運。
2.死刑本身的存在已受到質疑。在200多年前,**里亞就對死刑存在的公正性于必要性進行了分析,雖然從此對死刑到底應該存在與否爭論不斷,但是至少死刑的運用確實已經為國家慎之又慎。
3.如果對于一般殺人罪都適用最高的法定刑死刑,將降低死刑對于故意殺人的標準。重行為適用重刑,只有那些真的極其嚴重的行為,方可適用死刑。
對于司法實踐中,對于死刑之于故意殺人罪,筆者認為應該做以下控制:
1.只有對于故意殺人罪的一些嚴重的行為,方可適用死刑,具體而言,只有對于殺害人數較多(殺害兩人或兩人以上)、手段極其殘忍、事后有嚴重的行為(如為了逃避偵察碎尸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贈與合同與贈與行為有什么區別
2021-02-05地役權變動后,當事人是否要及時辦理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
2020-11-18試用期辭退員工什么情況下是違法的
2020-12-15介紹對象代收禮金拒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
2020-12-17共同申請同一商標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6老婆出軌離婚財產怎么分
2021-03-07近親結婚可以領結婚證嗎
2021-01-29父母包辦婚姻懲罰后果是什么
2021-01-01交通事故技術鑒定怎么做
2021-01-03房屋遺產繼承公證費用怎么算
2021-02-27信用卡逾期多久會被終止合同
2021-01-01提前離職扣除工裝費合法嗎
2021-01-28房產證更名程序有哪些
2020-11-13什么是勞動合同,簽訂勞動合同應當符合哪些條件?
2021-01-07調崗調薪是否屬于變更勞動合同
2021-01-28什么叫傷殘津貼,傷殘津貼應該如何計算
2021-01-08實習期沒轉正有補償金嗎
2021-01-30勞動爭議的調解組織具體有哪些
2020-11-24個人雇主拖欠農民工工資怎么辦
2020-11-30產品責任糾紛應怎樣歸責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