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
故意殺人罪定義與認定
根據刑法第232條的規定,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應當立案。
故意殺人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就構成故意殺人罪。由于生命權利是公民人身權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實際被殺,不管殺人行為處于故意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等哪個階段,都構成犯罪,應當立案追究。
故意殺人罪量刑標準
犯故意殺人罪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
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殺人罪犯罪主體
故意殺人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故意殺人罪犯罪主觀方面
故意殺人罪在主觀上須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故意殺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和錯綜復雜的。常見的如報復、圖財、奸情、拒捕、義憤、氣憤、失戀等。動機可以反映殺人者主觀惡性的不同程度,對正確量刑有重要意義。
故意殺人罪犯罪客體
故意殺人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夠獨立呼吸并能進行新陳代謝的活的有機體,是人賴以存在的前提。
故意殺人罪犯罪客觀方面
一、必須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作為、不作為均可構成。以不作為行為實施的殺人罪,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才能構成。殺人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借助一定的兇器,也可以是徒手殺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險方法殺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應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對于教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去殺害他人的,對教唆犯應直接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二、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即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正當防衛均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經受害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罪。對所謂的“安樂死”,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當然,量刑時可適用從輕或減輕的規定。
三、直接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和間接故意殺人罪以被害人死亡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才能斷定行為人負罪責。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重婚罪雙方都要坐牢嗎
2021-03-01醫患糾紛的預防與解決
2021-01-29解讀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021-02-08信用卡不小心逾期一次怎么辦
2021-01-24申請財產保全需要抵押財產嗎
2021-02-17員工請假多久算終止勞動合同
2021-01-08勞動關系確認勞動關系爭議情形
2021-03-06單位不經本人同意調動部門違法嗎
2021-01-25團體人身意外傷害險和雇主責任險有什么區別
2021-03-16保險表見代理的認定問題有哪些
2021-02-10怎么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2-01投保人對免責條款享有哪些權利
2021-01-20保險人對免責條款未履行提示說明需要承擔什么后果
2021-01-28有哪些保險公司可以以統括保單的形式承保異地業務
2020-11-09北京可以注冊保險代理公司嗎
2021-02-07三七責任事故如何理賠
2020-12-05保險公司把被保人寫錯了怎么理賠
2021-03-06旅行社責任險與旅游意外險五大不同
2020-12-26土地上如何設立承包經營權
2021-03-24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是什么意思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