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憲法監督行駛的原則是什么?
一是依法監督的原則。
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離開了憲法和法律的監督就失去了法律依據。人大監督的對象、內容、范圍和方式都要嚴格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按照法定的程序,對法定的對象進行監督。是否需要行使監督權,如何行使監督權都要以法律為準繩。只有堅持依法監督,監督才能有權威性和法律效力。
二是職權分工的原則,或者說是不包辦代替的原則。
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要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就必須遵循憲法規定的國家機關職權分工的原則。憲法和有關法律在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統一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的前提下,明確劃分國家的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并規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不得兼任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職務。這樣規定既可避免權力過分集中,又能使國家機關各項工作有序有效地進行。因此,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監督權,不允許侵犯和代替其他國家機關的職權,不能包辦代替“一府兩院”的工作。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責成“一府兩院”予以處理解決,人大常委會不直接處理或辦案。
三是監督大事的原則。
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監督職權主要應是涉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重大問題。人大監督的內容應該是國家和地方事務中那些帶有根本性、長遠性的重大事項。即工作監督要抓大事,法律監督要抓典型。如果事無巨細,樣樣都管,就容易干擾“一府兩院”的正常工作。
四是集體行使職權的原則。
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監督的顯著特點,是集體行使監督權。即監督意向的確定,監督行為的實施,監督結論的形成,都要按照法定程序,經過集體討論,通過會議表決來決定。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個人視察、調查只能提出意見和建議,或為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監督權提供信息和建議。主任會議和常委會的工作機構也主要是為常委會的監督做必要的準備和組織協調、了解督辦等工作,不能直接做出決定和進行處理,任何處理決定都由人大及其常委會集體做出。
這也就是說,首先民眾的監督權是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具體去實現的,但人民代表大會不論是從監督的內容、方式等都要符合國家法律規定,以法律為準繩行使監督權才是踐行法治社會的,而且監督權的形式不能直接越權,這些相應的原則是監督權在踐行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守的。
憲法原則和基本原則是什么?
國外修改憲法對世界可能有哪些影響?
憲法規定公民基本權利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案件可以自行調查取證嗎
2020-12-20銷售處方藥應具備哪些條件
2021-03-09被行政拘留了怎么辦
2021-03-10律師函有什么法律效力,律師函有什么法律作用
2021-02-07法院終結執行后訴訟時效怎么算
2020-11-08碰撞痕跡鑒定結果不服怎么辦
2021-01-19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書
2020-12-03不服仲裁裁決當事人是否可以到法院申請撤銷
2020-12-05雇傭關系賠償有免責嗎
2020-11-21雇傭關系能認定工傷嗎
2021-01-31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相關法條
2020-12-27自己承包工程需要什么條件
2021-02-11勞動爭議是否可以工資結算了再申請
2021-02-24人壽保險的理賠時效
2021-03-13如何完善保險人對免責條款的了解
2020-12-23財險理賠計入什么科目
2021-02-05如何定性保險利益
2020-12-03車險購買有哪些誤區
2021-02-05為什么會出現保險公司的賠款少于車禍事故實際支..
2021-01-22保險條款并非“霸王條款”
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