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正確認識交通事故中逃逸行為性質是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的前提和基礎。交通事故逃逸行為往往是駕駛員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的短時間內,而駕車或棄車逃離現場的行為。逃逸行為雖然客觀上表現為事故發生后駕車或棄車逃離現場,但主觀上表現卻有不同表現:或者出于逃避法律責任,或者避免受到受害人家屬毆打和攻擊,或者是心里的極度恐慌等等不一而足。然而逃逸行為本身的主客觀內容卻與事故的主客觀內容完全不同,它們由兩個相對獨立的行為構成,在發生的時間上也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時段。逃逸行為是事故發生后駕駛員出于上述各種心理而為的逃避行為,是駕駛員對發生交通事故后處理的態度,并不是對交通事故發生的態度,是一種事后行為。而正確認定交通事故的原則的主客觀要件是應當針對事故發生時的駕駛員的客觀行為和駕駛員對事故發生的主觀心態,并未涉及到駕駛員對事故發生后逃逸行為的主客觀要件。交通事故當事人對事故的發生只能基于駕駛員的主觀心態和客觀行為,而事后的逃逸行為都是事后駕駛員在主觀心態下支配下的行為,如果以事后行為作為認定行為人在事故發生時的過錯程度,顯然是把駕駛員事后的主客觀行為作為事發時的主客觀行為來看待的,這樣將使責任認定失去了基本的前提。
第二、實踐中,交警部門往往把無法查證交通事故事實的后果完全轉嫁到逃逸當事人身上,這不僅部分體現了交警部門的不作為,也部分違背了合法、公正的原則。交警部門對交通事故的處理程序按照規定應當包括兩個部分:首先是事實部分,最后才是結論部分。事實部分是指交警部門在勘驗、檢查現場,調查詢問后查證的事實。該事實是經還原后的交通事故發生的本來狀況,是一種客觀結果,本身沒有主觀性,因而應當是客觀、公正的。結論部分是指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調查所得到的交通事故事實作出直接影響當事人權益的認定,交通事故認定結論在證據學上應歸屬于鑒定結論,該鑒定結論作為民事或刑事案件中的證據使用將深刻影響法官對責任人的責任認定。如果作為證據使用的事故認定結論不能從據以作出結論的事實上加以審查,將無法保證證據的客觀性和合法性。因而事故處理行為的兩個部分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具有延續性的關系,交警部門在無法查證交通事故事實的情況下作出認定逃逸人承擔全部責任的結論顯然是違反侵權行為法下的證據適用規則的。事實上,無論逃逸人的逃逸行為對現場和證據造成了多大程度的破壞,調查交通事故的事實、作出事故責任認定都是交警部門作為行政機關的法定職責,在無法收集足夠的證據以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時卻將無法履行職責的后果全部歸責于逃逸當事人亦是不合法、不公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按揭買房程序有哪些
2021-01-04死刑復核階段可委托辯護人嗎
2021-01-24個人簽的借款協議有效嗎
2021-01-30離婚協議中贈與財產能否再要回來
2021-03-07裁定移送管轄發生在什么時候
2020-12-16交通事故鑒定材料有哪些
2021-01-08單位是否有權收回員工集資房
2020-11-30單位非法解除無固定期限的勞動者怎么賠償
2021-01-21男童校車內離世,幼兒園是否應該承擔責任
2021-02-23十八年工齡單位可以單方解除合同嗎
2020-11-14試用期離職拒不簽字怎么辦
2021-01-12意外保險如何索賠
2021-02-15交通肇事逃逸后,被保險人哪些請求商業險賠付獲支持
2021-01-27飛機軍事延誤賠償標準
2021-02-18重復保險分攤原則
2021-03-18保險理賠的車輛報廢標準是什么
2021-03-01什么是機動車保險費率表
2021-01-06什么是被投保人
2020-12-29降低企業履約風險的“保險杠”
2020-12-20保監會就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征意見全文內容是什么
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