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共同形態是司法實踐中常見的犯罪形態之一,也是刑法理論中比較復雜的問題之一,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態對執法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解決這一問題主要取決于各國立法關于共同犯罪的明文規定,也就是說刑事司法中的共同犯罪制度,即共同犯罪理論是各該國共同犯罪現象在法律上的反映。我國刑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這就是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在共同犯罪故意的支配下,共同實施的具內在聯系的犯罪行為。據此,我國現行刑法理論將共同犯罪的構成條件述成如下三項:
一、犯罪的主觀方面,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所謂共同故意,包括下面內容:(1)共同犯罪人認識到不是自己一個人單獨實施犯罪,而是在與他人共同實施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間有犯罪意圖的聯系或聯絡。(2)共同犯罪人概括地預見到共同犯罪行為的性質及其共同犯罪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社會的結果。(3)共同犯罪人皆希望共同犯罪行為奏效,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在某些情況下部分共同犯罪人是放任其危害結果發生。
二、犯罪的客觀方面,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
數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指向同一犯罪對象,行為之間客觀聯系、相互配合,在數量上疊加,在質量上遞增,成為一個統一犯罪活動的整體;在造成危害結果的情況下各人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三、犯罪主體,必須是二個以上的達到法定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單位。
上述這一看似確定明晰、嚴密無懈的傳統共同犯罪理論,適用于紛繁復雜的司法實踐,卻不無疏漏欠缺之處,亟需補充、完善。下舉一例予以說明:某乙獲悉某甲準備竊取某丙隨身攜帶的巨款,便在暗地里幫助某甲,某乙在某丙喝的飲料中偷偷地摻入安眠藥物,某丙飲后陷入沉睡狀態,從而使得某甲順利地完成盜竊巨款行為。本案中某甲雖不知乙的暗中幫助,與乙亦無主觀犯意聯絡,然甲已構成盜竊罪無疑。問題在于對于某乙的行為是否屬于共同犯罪,可否以共同盜竊罪予以處罰?按照現有的共同犯罪理論分析本案,對上述二點的回答無疑均是否定的。因為甲、乙二人行為在客觀上雖有聯系配合,主觀上卻無共同故意,甲、乙之間并無主觀故意的雙向聯絡和溝通。就甲而言,根本不知道,而且也沒有與乙共同犯罪的故意,這樣乙用安眠藥使丙沉睡的行為,雖然基于共同盜竊的心理,但并沒有盜竊犯罪客觀要件中的盜竊行為,無法直接適用盜竊罪名。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有其它合適的罪名,這等于是放縱了某乙的犯罪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精神賠償最高限額是多少
2020-12-13履約保證金不等同于違約金
2021-03-22批捕令下來能探視嗎
2020-12-08遺囑存放在遺囑執行人處有時間限制嗎
2021-03-02買賣婚姻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2020-11-21老年人事受哪些醫療照顧?
2021-03-24經濟賠償金有上限嗎
2020-11-22合同糾紛公司沒有錢怎么辦
2021-03-19繼承開始前繼承人死亡怎么辦
2020-11-11偽造房產證,變賣他人房產會被判刑嗎
2021-02-23哪些合同屬于無效的勞動合同
2021-02-18用人單位如何應對職場性騷擾
2021-01-13建筑公司勞務分包給個人合法嗎
2021-03-23什么情況公司不能勸退員工
2021-03-22農村自住建房傷亡賠償案件分析及對策有哪些
2020-12-11保險的特點有哪些
2021-01-23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應該如何獲取
2021-02-25交通保險賠償哪些項目
2020-11-19雇主責任險賠償金應給出事的雇員還是雇主
2020-11-29非經營性土地出讓交出讓金嗎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