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刑法規定,過失犯罪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過于自信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從而構成犯罪。這種過失,就行為人的認識能力來說,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同時又懷著某種僥幸心理,輕信這種結果也許不會發生。還是以汽車駕駛員為例,某駕駛員已經知道自己駕駛的汽車制動不靈,需要修理,但由于急于出車跑業務,并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超,出不了事,結果遇到緊急情況,將人撞死。作為駕駛人員,汽車制動不靈,可能會造成事故,是應該預見到的,但該駕駛員自認為技術高超,懷著僥幸心理,結果造成危害,應當負交通肇事罪的責任。
第二種情況是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從而構成犯罪。所謂“應當預見”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可能發生結果的認識能力而言。“應當預見”要求根據具體情況,確認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斷,包括根據行為人的年齡、工作職責、文化程度、知識水平、工作經驗、生活經驗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說粗心大意、忽略、忘記、沒想到等。如某汽車駕駛員,在倒車時違反操作規程,不事先鳴笛,也不注意觀察,結果將在車后玩耍的小孩軋死。作為駕駛人員,其職責要求在倒車時必須先認真觀察,而該駕駛員由于疏忽大意,既不鳴笛,也沒有認真觀察,致使危害結果發生,應當負交通肇事罪的責任。
應當注意到,刑法對過失犯罪的規定,與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在過失犯罪的構成條件上作了很大限制,過失行為只有造成嚴重危害社會的結果,刑法才規定為犯罪,如果沒有造成實際危害結果,雖有過失行為,則不是犯罪,可以進行教育或行政處罰。而在故意犯罪中,許多犯罪只要行為一經實施,就構成犯罪,比如行為人實施了殺人行為,雖然由于某種原因沒有得逞,也應當負殺人未遂的刑事責任。二是在處罰上,鑒于過失犯罪的主觀惡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對過失犯罪的處罰比對故意犯罪的處罰規定得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債權人可以申請企業破產嗎
2021-03-08船舶留置權的留置物的修理費歸誰
2021-01-13定金是合同額度的多少
2021-03-12語言誘導自殺算犯罪嗎
2021-03-14司法實踐是怎么處理婚約問題
2021-02-04勞動爭議案件的訴訟管轄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9買兒童保險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問題
2020-12-07人身保險合同的特別規定是什么
2021-02-15無效保險合同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1-01-07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具體是指誰
2020-11-15保險合同包含的內容有哪些
2021-01-05旅游意外險哪些情況不賠償
2020-12-05保險司法鑒定可以自已做嗎
2021-01-22機動車保險條款具體內容是什么
2021-03-13如何定性保險利益
2020-12-03保險單丟了能理賠嗎
2020-12-03精神病人自殺,保險公司應否需要理賠
2020-12-19如何確定家庭財產險的保險金額?
2020-12-08土地承包的經營權可以轉讓嗎
2020-12-12有集體土地使用證拆遷補償怎么算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