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詆毀是什么
(一)其行為主體必須是經營者行為人具有經營者的身份是認定侵犯商譽權行為的重要條件之一。即只有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所實施的損害競爭對手商譽的行為才構成該類不正當競爭行為。而非經營者實施的侮辱、誹謗、詆毀的行為則以一般侵權論。這一構成要件反映了現代各國主要是從競爭法的角度來保護商譽權。《巴黎公約》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制定的《反不正當競爭的保護示范法草案》,均將商譽侵害視為不正當競爭行為。英美法系國家為商譽權提供仿冒訴訟與其他特殊訴訟的救濟方式,其主體指向概為經營者。
大陸法系國家更是主要適用競爭法保護商譽權,因此要求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必須存在競爭關系。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則》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于1998年作出司法解釋,從主體要件方面明確了商業詆毀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的區別,并且具體指出,新聞單位或者消費者因為對經營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失當,甚至借機誹謗、詆毀、損害經營者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由此可見,新聞單位、消費者與商譽權的主體之間沒有競爭關系,不互為競爭對手,所以不能作為商業詆毀行為的主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多數情況下經營者是自己實施對競爭對手的商業詆毀行為,但有時經營者也可能不是自己實施此種行為,而是利用他人加以實施。他人既可能是其他同業經營者,也可能是非同業經營者或非經營者的社會組織或個人。例如,會計、審計、質量檢驗等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以及消費者個人等等。如果這些組織或個人與經營者之間就實施商業詆毀行為有過共謀,即存在主觀上的共同故意,他們就應與該經營者一起對該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二)其行為的主觀方面為故意而不是過失行為人實施商業詆毀行為,是以削弱競爭對手的市場競爭能力,并謀求自己的市場競爭優勢為目的,通過捏造、散布虛偽事實等不正當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進行惡意的詆毀、貶低,因此,故意行為才構成這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從過錯心理方面來分析,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商譽的結果(認識因素),但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商譽毀損的危害結果的發生(意志因素),行為人的這種主觀故意性是明顯而確定的。當然,經營者也可能因過失造成對競爭對手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的損害,并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但這種行為并不構成商業詆毀,這是基于不構成競爭法體系中規定的侵犯商譽權之行為的條件所決定的。
以上便是律霸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若您問題復雜,歡迎咨詢律霸網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雇傭關系手指骨折損害賠償多久期限有效
2021-01-28交通事故二級傷殘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11-23企業破產內退職工的補償金如何計算
2020-12-29異地發生交通事故如何索賠,異地交通事故索賠注意什么
2020-12-04銀行業監督管理的職責
2021-01-31中介哪些行為會受處罰
2021-02-19提前終止勞動合同
2021-02-21勞動關系確定后可以工傷鑒定嗎
2021-03-03定期壽險具體有什么特點
2020-12-03哪些人適合購買意外保險
2020-11-22“消費養老”真能夠對老年人進行養老嗎
2021-03-07家庭財產保險的除外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03投保人代替被保險人簽名這份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1-01-20佛山市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1-31修車費高于定損價引發爭端 保險公司全額賠償修車費
2020-11-29“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能否作為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1-03-07用人單位不按規定申報保險怎么辦
2021-03-08調解可以在保險公司嗎
2020-12-17網絡投保的銷售情況是怎樣的
2020-12-28保險合同包含哪些部分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