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規定》第二部分規定了“提供證據的要求”,包括對各類證據的要求、對特殊證據的要求以及法院接受證據的責任。該部分的內容本身并不難理解,但其意義不容低估。首先,《行政訴訟法》及其以前的司法解釋對提供證據的要求基本上未作規定,實踐中缺乏統一的規范和做法,而其他行政法律法規對證據的形式要求一般也少有規范,《證據規定》的該部分規定無疑填補了行政訴訟證據的一項重大空白。其次,盡管該部分只是從法院接受證據的角度對當事人提供證據提出了具體的規范化的要求,對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如何收集和處理證據未作規定,但顯然對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如何收集證據具有直接的影響。這些規定將會大大推動行政機關收集證據的規范化。再次,對提供證據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對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觀事實的要求。法院據以作出裁判的事實雖然是法律事實,但盡量確保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相一致,仍然是證據規則追求的基本目標。對當事人提供證據在形式上提出要求,是確保證據證明的事實與客觀事實相符合的重要制度保障。
(一)對各類證據的一般要求
《證據規定》第10條至第15條按照《行政訴訟法》第31條第1款規定的證據類型的順序,分別對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鑒定結論和現場筆錄的提供要求作出了規定。這些規定突出了以下特點:
1.突出了證據的形式要求。這些要求實際上都是形式要件或者說形式有效性的要求。如對詢問等行政程序中的筆錄、當事人提供的證人證言、行政程序中的鑒定結論、現場筆錄等均作出了詳細的規定。不符合形式要件的證據,要么不被法院所接受(如法院可能無法接受其不宜保存的物證),要么其效力受到影響(如未經核對無異的復制件屬于補強證據,不具有單獨的效力)。當然,盡管《證據規定》對“提供證據的要求”采用了“應當符合下列要求”的措詞,但這種要求基本上不是要解決法院是否接受不符合形式要件的證據的問題,而是立足于當事人提供證據的有效性而提出的要求。換言之,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如不符合這些要求,法院往往并不拒絕接受,而只是對不符合形式要件的證據的效力另作考慮和處理。
2.體現了最佳證據的要求,而最佳證據是證明力最強的證據。例如,第10條第1款第(1)項和第(2)項規定表明,書證原件為最佳證據,在不能提供原件時才做其他考慮。而且,該條對原件作出了更為準確的解釋,即其包括原本、正本和副本,是否原件取決于是否為原始制作。同理,第11條規定對物證要優?先提供原物,第12條規定對計算數據、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優先提供原始載體,這些條文同時規定了不能提供原始證據時的替代辦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修路征地未得到補償怎么投訴
2020-12-10交通事故怎么界定
2020-12-13關于酒駕肇事后報警接受處理該如何認定?
2020-11-15兩個以上法院有管轄權如何處理
2020-12-26擔保合同的主合同是什么
2021-03-16學校是否有權強制學生上晚自習
2020-12-29伯父贈與房產給侄兒怎么交稅
2021-02-23投保人的權利義務是怎樣的
2021-01-11車主無責保險拒賠車損合法嗎
2020-11-14社會保險領域嚴重失信人名單管理暫行辦法
2021-01-26教練車出事的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0-11-11在保險公司掛職有危險嗎
2021-03-06人身保險受益人為配偶,離婚后受益人怎么認定
2020-12-16承包合同什么時候生效呢
2020-11-29土地轉讓的注意事項有哪些的
2020-12-09集體土地怎樣進行轉讓
2021-01-08經管局土地流轉合同內容有哪些
2020-11-29如何解決拆遷糾紛
2021-02-24拆遷是否需要賠償員工安置費
2021-01-25棚戶區改造補償和正常房屋拆遷有什么區別
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