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訴訟:協議管轄之目前立法現狀。
協議管轄,就是爭議的當事人雙方在糾紛發生前或者糾紛發生后,通過協商,自愿達成協議,以約定受理解決糾紛的管轄法院。它是一種訴訟行為,是通過合意的方式約定糾紛解決選擇管轄法院的行為。協議管轄在民商事訴訟領域得到了廣泛和肯定的應用,充分體現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法理,并發揮了其解決管轄權爭議應有的優勢。
協議管轄能否適用于行政訴訟領域,我國行政訴訟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都無只言片語,既沒有作肯定性的規定,也沒有作禁止性的描述。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之所以沒有規定協議管轄可以適用于行政訴訟領域,筆者個人理解認為,大概人們普遍認為是行政訴訟領域沒有適宜協議管轄生存的土壤:
一是,行政訴訟領域中行政爭議的當事人雙方在行政管理或者是行政執法過程中不象是民商事訴訟領域中是處于平等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而是處于行政管理者地位的被告行政機關和處于被管理者地位的原告行政相對人,讓處于被管理者地位的行政相對人與處于行政管理者地位的行政機關,就行政爭議,事前或事后,協商達成訴訟管轄權協議,既勉為其難,又不現實。
二是,行政訴訟不象民商事訴訟有較多的法律規定的可供當事人協議管轄的法院進行選擇。比如,《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從上述條文中可以看出,因合同糾紛提起的民事訴訟,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為管轄法院,當事人協議選擇管轄的法院較為寬泛,選擇的余地較大。當然,就目前關于民事訴訟的法律規定來說,超出上述法定范圍的法院,法律禁止當事人協議選擇。而在行政訴訟領域,我國《行政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都明確規定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只是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機關基于同一事實既對人身又對財產實施行政處罰或者采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行為均不服的,可以選擇原告所在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因此,行政爭議的原告人基本上大都只能選擇單一的被告所在地法院為行政爭議的管轄法院,因而對協議管轄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自書遺囑是立遺囑人死了才生效嗎
2021-01-01農村土地流轉最新補償標準
2021-01-20反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的訴訟時效是多久
2021-03-22襲警罪與妨害公務罪的區別
2021-02-13催告書的時限是多少天
2020-11-27探望權義務主體的協助義務是什么
2021-01-05合同法欺詐撤銷的相關規定
2020-12-27學校應如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2021-02-28哪類集資房能夠轉讓
2021-02-25分包給勞務隊屬于違法分包嗎
2021-02-23勞動糾紛多久過起訴期
2021-02-28壽險投保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8定期壽險購買需要注意什么
2020-12-27交通意外險何時不理賠
2021-02-27如何訂立海上保險合同
2021-02-10保險公司意外死亡索賠有時間限制嗎
2020-11-10對方逃逸保險賠償嗎
2021-03-20是履行財產保險合同的首要原則是什么
2021-02-03保險理賠對方不配合怎么處理
2020-12-30出讓土地轉讓要經批準嗎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