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義上,舉證責任分配規則也屬于證據提供規則范疇之內。在此僅是說明當下行政訴訟法和司法解釋中除了舉證責任分配規則以外的其他證據提供規則:(1)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行政訴訟法第34條第1款規定了法院的此項權力,法院若在審理案件時發現當事人沒有提供相應的證據來支持其主張,自然有權要求其提供。當然,法院并非一定要等待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完證據才能審理案件,因為不能提供證據支持其主張的當事人,只能面對不利的訴訟后果。(2)被告履行舉證責任的最終截止期限為在一審庭審結束前。行政訴訟法和司法解釋并未如此明確地規定,但從司法解釋的兩個條款中可以作此推論。司法解釋第26條第2款規定,“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交答辯狀,并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證據、依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這就意味著,在通常情況下,被告必須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履行完提供證據的責任,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都將被法院視為沒有證據,法院就可以直接判定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確定如此嚴格的時間限制,理由在于根據行政法治原則,我們可以假定行政機關是在充分、確鑿的證據基礎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收到起訴狀副本之后,只需進行比較簡單的案卷整理和證據移交工作即可。
但是,有的時候,被告可能有正當理由不能按期提供,而只是在法院開庭審理過程中才提供,所以,被告履行舉證責任的期限并不一概止于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的10日內。更何況,當事人履行其舉證責任并不僅僅包括提供證據,更重要的還在于向法院說明有關的證據、并且同對方當事人相互質證(在此意義上,作者更愿意用“證明責任”一詞,但因為目前法律都在使用“舉證責任”一詞,只得隨之)。所以,舉證責任的履行絕大部分仍然在庭審過程之中。 司法解釋第31條第3款規定,“被告在二審過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審過程中沒有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二審法院撤銷或者變更一審裁判的根據。”由此可以推論,被告必須在一審庭審結束前履行完舉證責任,逾期再提交和說明證據,都不再具有任何效力。 (3)在訴訟過程中,專門性問題應當由法定的或指定的鑒定部門予以鑒定。行政訴訟法第35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認為對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無論是法定鑒定部門還是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他們對專門性問題提供的鑒定結論,也是非常重要的證據。根據此項規則,鑒定部門必須履行提供證據的義務。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物業費追訴時效怎么算
2021-01-17一級醫療事故分級標準是怎樣的
2020-12-11土地轉包與轉讓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05禁止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具體行為有哪些
2021-01-29貸款擔保需要本人簽字嗎
2021-02-24盜竊多少錢才構成犯罪和判刑
2021-02-14交通事故同等責任賠償
2021-02-17特價商品不退不換合法嗎
2021-01-21離婚調解不去有壞處嗎
2021-02-15婚內協議離婚時為何不生效
2021-01-25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標準
2020-11-10租賃合同中簽訂長期如何界定
2020-11-21做不了工傷認定怎么起訴賠償
2020-12-31高速事故一般處理多久
2021-03-15交易失敗是否還交中介費
2021-01-22股東離職是否有競業限制
2021-01-30勞務外包能否規避用人主體責任
2021-01-07人事外包與勞務派遣有什么區別
2020-12-13勞動仲裁補繳養老金最多補繳幾年
2021-01-06保證保險合同與保證擔保合同有哪些區別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