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當事人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違反合同的約定,構成違約,那么當事人的哪些行為是會構成違約的呢?本文將為為您詳細介紹關于違約行為的問題。
預期違約
預期違約又叫先期違約、事先違約、提前違約、預期毀約,是指當事人一方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到來之前,明示或者默示其將不履行合同,由此在當事人之間發生一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一項合同法律制度。
預期違約制度源于英美法。這項制度的確立可以使雙方當事人的實際損失降低到較低限度,并有利于保護守約方的利益,使守約方能及時解除合同,另訂其他補救合同,以實現其所期望的經濟利益,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則。所以,不但美國的《統一商法典》明確規定了預期違約制度,而且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也規定了預期違約制度。而我國《合同法》吸收和借鑒了英美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在第108 條作出了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理論界和實務界都一致認可這條規定確立了預期違約制度。
實際違約
1)不履行
不履行是指在合同履行期屆滿時,合同當事人完全不履行自己的合同義務。又分為“根本違約”和 “拒絕履行”。根本違約是指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拒絕履行又叫履行拒絕、給付拒絕,是指履行期屆滿時,債務人無正當理由表示不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
2)不符合約定的履行
遲延履行是指債務人無正當理由,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屆滿時,仍未履行合同債務。合同中未約定履行期限的,在債權人提出履行催告后仍未履行債務,就是遲延履行。
質量有瑕疵的履行又叫不適當履行,是指債務人所作的履行不符合合同規定的質量標準,甚至因交付的產品有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財產的損害。
不完全履行又叫不完全給付,是指債務人雖然以完全給付的意思為給付,但給付不符合債務本旨。
3)其他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
其他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主要是指違反法定的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的行為。如《擔保法》第49條第1款規定,“抵押人轉讓已辦理抵押登記的抵押物,而未告知抵押權人或受讓人的,其轉讓行為無效。”
:
勞動合同違約賠償
合同違約金上限
怎樣確定勞動合同違約金數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單位墊付醫療費用如何賠償
2020-12-05外商投資企業設立需要資料有哪些
2021-03-08職工持股會
2020-12-17公司合并后的稅務事項該怎么處理
2021-02-04債權人能否選擇按份共同保證的保證人中一人起訴
2021-01-11個人之間借款怎樣辦理房產抵押
2021-01-16狗被車撞死了屬于交通事故嗎
2021-01-13公司破產員工賠償的標準是什么
2021-01-25離婚孩子共同撫養怎么撫養
2020-12-19交通事故認定書出來后對方申請復核影響拿車嗎
2021-01-12交通事故死亡賠償范圍
2021-01-28房屋的遺產繼承可以選擇放棄嗎
2021-02-04工程停工買賣合同可否解除
2021-01-18承攬關系與雇傭關系的區別
2021-03-05法院保全房產能不能過戶
2021-01-17抵押貸款要壓房產證原件嗎
2020-11-13細數常見的房地產中介的欺詐行為
2021-03-20工亡的待遇是什么標準
2021-02-18員工與公司解除合同能否要到賠償
2020-12-22勞動合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