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欺騙撫養非親生子女是無因管理嗎
受欺騙撫養非親生子女,不是無因管理,生父母采取欺騙手段,讓非親生子女生母之配偶相信該子女為其親生子女,并為之提供撫養費用,侵害了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的財產權和人格權,應對其承擔侵權民事賠償責任。
被欺騙的人可以要求侵權損害賠償:
第一,撫養子女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并非基于當事人之合意,故將欺詐性撫養行為定性為因無當事人之合意而無效,不甚妥當。再者,根據法理,當事人無合意并非導致行為無效,而是行為的可撤銷或效力待定。此外,欺詐性撫養是撫養人與被撫養人之間發生權利義務關系,而欺詐人本人并非撫養關系當事人,故認定因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欺詐致使某一行為無效,也與法理不通。
第二,就欺詐性撫養結果來說,無撫養義務人承擔了有撫養義務人的撫養義務,將其歸屬為撫養義務人獲得之不當得利,似乎合理。但是,欺詐性撫養強調主觀之惡意欺詐與客觀不當利益之獲得的二者結合,而不當得利說僅指出了行為后果的性質,不能概括行為本身的性質,故僅以不當得利定性欺詐性撫養關系,不甚全面、準確。
第三,無因管理強調無因管理人須知其“無因”而為管理,而事實上欺詐性撫養在進行管理時,是事出有“因”,即是在受他人的欺騙下,將他人的親生子女當做自己的親生子女予以撫養。所以,以無因管理定性欺詐性撫養也不甚妥當。
第四,用侵權責任法理論來解釋欺詐性撫養較為合理。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民事權益包括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就欺詐性撫養來說,其不僅侵害了無撫養義務人的人格權,尤其是名譽權,也實際造成了無撫養義務人的經濟利益受損,再加之其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即行為人有過錯、有損害結果發生以及兩者存在因果關系,同時也為無撫養義務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提供了法理支持,故對于欺詐性撫養可按侵權責任法理論來定性和處理。
無因管理是針對財產標的的,如果撫養非親生子女的,其實是一種侵權行為,因為撫養人受到了欺騙,當事人是可以要求欺騙者給予損害賠償的,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警察立案會通知被告嗎
2020-12-28信用卡違約金可以減免嗎
2020-11-24婚后才知道對方是精神病人的可以起訴婚姻無效嗎
2020-11-23酒駕被追尾承擔多少責任
2021-02-13央行出新規,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轉賬支付業務受限
2021-01-15合同詐騙與合同糾紛有沒有區別
2021-02-09房地產企業取得閑置資金利息怎么處理
2021-03-17休病假多久就解除勞動合同
2020-11-20勞動關系從何時建立,是什么意思
2021-02-15公對私簽勞務分包合同是否合法
2021-02-11被保險人范圍及人壽保險理賠申請人的要求是什么
2021-02-01“高保低賠”條款是否屬于免責條款
2020-12-20保險公司是否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得賠償主體
2021-03-03論保險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
2020-12-26超過48小時報案保險公司應不應該理賠
2020-12-25保險經紀人與代理人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2出口買方信貸保險
2021-02-09投保人能為哪些人投保
2021-01-25拆遷補償房墻體裂縫怎么賠償
2021-03-16拆遷后遇到房價波動拆遷補償標準如何確定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