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只要觸犯了刑法,就要追究刑事責任。但也并非只要觸犯了刑法就都要追究刑事責任。在以下幾種情況下,雖然行為人實施了刑法上所禁止的行為,也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1.雖然行為人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為,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有些行為雖然也像刑法里規定的犯罪,但是因為情節很輕,就不算作犯罪。比如刑法中規定了盜竊罪,可是如果偷的東西價值只有幾十元錢,情節也不嚴重,這樣可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處罰,不必要再追究刑事責任。反過來講,如果偷的東西多,造成的損失大,公安機關就要根據定罪的標準來定。如果偷的東西從數量上或者錢數上講,已經夠標準了,就是犯罪了,就應送到人民法院去審判定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2.對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責任超過了法律規定的有效期限的。我國刑法規定了對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在法定的追訴期限內,司法機關有權依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犯罪分子在追訴期限內沒有再犯罪說明其已有改惡從善的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追究其刑事責任就失去了實際意義。超過了法定追訴期限不應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有的行為人確實犯了罪,但有的時候國家根據情況和需要,發布特赦令宣布對有的犯罪分子免除刑罰,如果對犯罪分子尚未追究或者正在追究的,就應當根據特赦令不再追究了。
4.有的犯罪,根據法律規定屬于必須有人告訴到法院才追究的,如果沒有人告訴,或者雖然有人告訴,但后來告訴的人又不告訴了,法院也就不再追究。比如刑法規定的侮辱、誹謗犯罪案件,雖然是屬于犯罪,但是連被侮辱、被誹謗的人自己都沒有去告訴,或者告訴后又撤訴了,人民法院自然也就不再追究了。
5.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即沒有了科刑的對象,再追究其刑事責任也就沒有實際意義,所以也就不必繼續追究其刑事責任了。
由上可知,如果屬于以上所講的情況,司法機關一般就不再追究刑事責任了。如果偵查機關已經追究了,應該撤銷案件;如果案件已經移送人民檢察院起訴,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如果案件在人民法院審判階段發現或出現以上情況,應當分別情況處理。對于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應當作出判決,宣告無罪;對于被告人死亡的,應作出終止審理的決定;對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被害人撤回告訴的,應當撤銷案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律援助的對象可以是社區矯正對象嗎
2020-11-17車禍老人因其他病死亡還賠錢嗎
2020-12-19未盡贍養義務有什么后果
2021-02-07只有購房合同的房子法院能保全嗎
2021-03-09勞動合同無效影響工資支付嗎
2020-12-26締約過失責任是否適用勞動關系
2021-01-14非試用期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1-02-19人身保險適用補償原則有什么含義
2021-03-15淺析人身保險合同糾紛
2021-01-22車上人員險何時不賠償
2021-01-09被保險人與第三人已履行調解協議,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0-12-05車險理賠過期責任究竟在誰
2021-02-16什么叫除外責任
2021-01-23外資保險公司 未按照規定公告罰款多少
2021-01-19開車撞護欄保險怎么賠
2021-02-07保險合同糾紛有哪些證據清單
2021-03-13房屋財產保險費計算方式
2020-11-22保險合同的含義與特征有哪些
2021-03-04僑眷可以在國內購買保險嗎
2021-02-03兼業保險代理人必須符合的條件有哪些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