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觀點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全國部分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
六、特情介入案件的處理問題
運用特情偵破毒品案件,是依法打擊毒品犯罪的有效手段。對特情介入偵破的毒品案件,要區別不同情形予以分別處理。
對已持有毒品待售或者有證據證明已準備實施大宗毒品犯罪者,采取特情貼靠、接洽而破獲的案件,不存在犯罪引誘,應當依法處理。
行為人本沒有實施毒品犯罪的主觀意圖,而是在特情誘惑和促成下形成犯意,進而實施毒品犯罪的,屬于“犯意引誘”。對因“犯意引誘”實施毒品犯罪的被告人,根據罪刑相適應原則,應當依法從輕處罰,無論涉案毒品數量多大,都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行為人在特情既為其安排上線,又提供下線的雙重引誘,即“雙套引誘”下實施毒品犯罪的,處刑時可予以更大幅度的從寬處罰或者依法免予刑事處罰。
行為人本來只有實施數量較小的毒品犯罪的故意,在特情引誘下實施了數量較大甚至達到實際掌握的死刑數量標準的毒品犯罪的,屬于“數量引誘”。對因“數量引誘”實施毒品犯罪的被告人,應當依法從輕處罰,即使毒品數量超過實際掌握的死刑數量標準,一般也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對不能排除“犯意引誘”和“數量引誘”的案件,在考慮是否對被告人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時,要留有余地。
對被告人受特情間接引誘實施毒品犯罪的,參照上述原則依法處理。
權威觀點
特情介入的毒品案件中應注意的問題
毒品犯罪不同于一般刑事犯罪,通常是在極為隱蔽的狀態下完成的,公安機關在緝毒過程中,往往安排偵查人員和特情人員,采取假扮吸毒者或毒販的方法與販毒嫌疑人接觸,誘使其販賣毒品,從而在人贓俱獲的情況下將犯罪嫌疑人抓獲。運用特情偵破案件,是目前世界各國打擊毒品犯罪的有效手段。在毒品案件的偵查過程中,經常會有特情使用不規范的情況發生。因此,在審判實踐中,應當注意區別特情介入的不同情形,分別處理。
(一)犯意引誘問題
犯意引誘,指行為人本沒有實施毒品犯罪的主觀意圖,而是在特情誘惑和促成下形成犯意,進而實施毒品犯罪的。構成犯意引誘的條件有三個:一是誘使者的身份必須特定,必須是警察或其他司法人員或他們派出的耳目,一般公民不能作為誘使者;二是誘使者不僅提供機會,還必須以積極行為誘使行為人實施犯罪;三是被告人毒品犯罪的故意和內容是經特情引誘而萌發的,并不是原有的。這種情況的特情引誘在英美法中被稱為“偵查陷阱”,被告人可以據此提出免罪辯護。我國法律對此沒有明文規定,在學術界對于被誘惑者是否應負刑事責任存有爭議。我們認為,對于具有犯意引誘情形的被告人,應以販賣毒品罪論處。因為在犯意引誘的情況下,雖然行為人本沒有實施毒品犯罪的主觀意圖,但是行為人在具有是否從事犯罪行為的絕對選擇權的前提下,選擇了實施犯罪行為,這就充分體現了行為人的自由意志,并且在上述行為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犯罪分子本人,因此不影響販賣毒品罪的成立;其次,在目前的司法狀況下,鑒于毒品犯罪的嚴重社會危害性,這樣規定符合從嚴懲治毒品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的實際需要。但是在量刑時,應考慮從輕處罰。《大連會議紀要》明確指出:對因“犯意引誘”實施毒品犯罪的被告人,根據罪刑相適應原則,應當依法從輕處罰,無論涉案毒品數量多大,都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二)數量引誘問題
數量引誘,是指行為人本來只有實施數量較小的毒品犯罪的故意,在特情引誘下實施了數量較大甚至達到可判處死刑數量的毒品犯罪。對具有數量引誘情形的被告人,應認定構成販賣毒品罪。因為行為人本來就具有實施毒品犯罪的主觀意圖,特情人員只是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和機會,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行為人的犯罪意圖,在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促使其犯罪行為迅速完成。在上述行為中,犯罪故意在先,即使沒有特情引誘,其也必然會實施販賣毒品的行為,故特情人員的“數量引誘”并不影響對行為人所實施販賣毒品行為的定性。但是在量刑時,應考慮從輕處罰。《大連會議紀要》明確指出:對因“數量引誘”實施毒品犯罪的被告人,應當依法從輕處罰,即使毒品數量超過實際掌握的死刑數量標準,一般也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三)特情介入案件中應注意的其他問題
1.對于特情在使用中是否嚴格遵守有關規定情況不明的案件,應主動同緝毒部門聯系,了解有關情況。對于不能排除“犯意引誘”和“數量引誘”的案件,在考慮是否對被告人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時,要留有余地。
2.被告人受間接引誘而實施毒品犯罪的,參照“犯意引誘”和“數量引誘”的原則辦理。
3.對于特情提供的情況,必須經過查證屬實,符合刑事訴訟法和司法解釋規定的證據條件的,才能作為證據使用。
4.因特情介入,其犯罪行為一般都在偵查機關的控制之下,毒品一般也不會繼續流入社會,其社會危害程度大大減輕,這在量刑時,應當加以考慮。
(摘自《毒品犯罪審判理論與實務》,最高人民法院毒品犯罪審判指導小組編,高*君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出版)
1.在有特情介入的毒品犯罪案件中,未通過特情而將毒品直接販賣給其他人的,不存在特情引誘——劉-軍等販賣、運輸毒品、非法買賣槍支、彈藥案
本案要旨:在案件中,販運毒品的犯意首先由犯罪人提起,公安機關通過特情答復可找到“買主”后,犯罪人并沒有將毒品販賣給特情介紹的“買主”,而是自行直接向其他人販賣,且售出的數量很大。這說明被告人販賣毒品的行為是一種獨立行為,不受外界的引誘與控制,且販出的毒品部分已流向社會,因此不存在犯意引誘和數量引誘,在量刑上不予從輕處罰。
審理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來源:《刑事審判參考》
2.為販賣毒品主動向公安特情人員購買毒品但實際未取得毒品的,構成販賣毒品罪的犯罪未遂——蘇*清販賣毒品案
本案要旨:被告人為轉手出賣毒品牟利,主動找到特情人員要求聯系購買毒品,其犯意的產生、購毒意向、購毒種類、購毒數量、交易價格、交易時間、地點等均是出自于自身,不存在“犯意引誘”和“數量引誘”的問題。被告人派人攜帶足額購毒款前往進行“交易”,表明已開始了以販賣為目的而非法購買毒品的行為,應認定構成販賣毒品罪;由于充當毒品“賣方”的實際上是公安特情和公安機關,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將毒品賣給被告人,因此被告人從一開始就因意志以外的因素不可能實現其為販毒而購毒的犯罪目的,應認定為犯罪未遂。
審理法院: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
來源:《刑事審判參考》
3.毒品犯罪中的數量引誘,應從行為人原本意圖實施的犯罪數量及實際犯罪數量與特情引誘因果關系兩方面判斷——申時雄、汪*智販賣毒品案
本案要旨:毒品特情介入“數量引誘”中的“數量較小”,指行為人打算實施的毒品犯罪數量所應適用的刑罰幅度或刑種輕于特情人員提出的數量所應適用的刑罰。被告人在偵查機關介入前委托他人聯系販賣的毒品已超過判處死刑的毒品數量標準,故不能認為其屬于“數量引誘”中規定的“本來只有實施數量較小的毒品犯罪的故意”。另外,成立“數量引誘”要求行為人實施數量較大的毒品犯罪與特情人員的引誘之間應當具有因果關系。被告人實際擁有和欲販賣的毒品數量超過了特情人員提出的數量,不是特情引誘造成的。綜上,整個案件不存在犯罪引誘,應當依法處理,對被告人處以死刑立即執行。
審理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4.既不能認定也不能排除毒品犯罪中的“犯意引誘”和“數量引誘”的,在量刑時予以從輕考慮——楊*偉、申-達、陳*勝、鄭*賜販賣毒品案
本案要旨:認定毒品犯罪中是否存在“犯意引誘”和“數量引誘”,應從被告人的犯罪動機、經濟能力、吸毒前科及特情介入的時間點等多方面事實進行綜合考量判斷,在案證據足以印證存在此二情節的,應當依法認定并對被告人從輕處罰。對于證據規格上無法達到“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但又不能排除存在此二情節的合理懷疑的,應當從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則出發,在量刑時予以從輕考慮。
案號:(2013)閩刑終字第378號
審理法院: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法院案例選》
5.購毒者在偵查人員控制下,以非真實交易意思,明顯超出其往常交易數額向販毒者示意購買毒品的,屬于數量引誘——包占龍販賣毒品案
本案要旨:“數量引誘”與“犯意引誘”的根本區別在于“數量引誘”系行為人在特情介入之前就已經具有毒品犯罪的主觀故意,而“犯意引誘”系行為人在特情介入之前沒有實施毒品犯罪的主觀意圖。毒品犯罪不同于一般的犯罪,犯意的產生往往有一個持續的過程,要結合行為人本身的情況以及案件的具體情況予以綜合分析認定。購毒者在偵查人員控制下,以非真實交易意思,明顯超出其往常交易數額向販毒者示意購買毒品的,應認定為“數量引誘”。
審理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來源:《刑事審判參考》
6.機會引誘不屬于特情引誘,但可將“機會引誘下毒品沒有繼續流入社會造成進一步危害”作為酌定從輕量刑情節——劉*貴販賣毒品案
本案要旨:行為人在被誘惑之前就具有實施犯罪的犯罪心理準備或意圖,在被特情人員誘惑下實施了犯罪的,屬于機會引誘,其犯罪行為不是犯意誘惑的結果,不可從輕處罰。判斷是機會引誘還是犯意引誘,應考慮如下幾點:(1)考查被誘惑者在被偵查機關誘惑而實施毒品犯罪前是否有同類犯罪行為;(2)考查偵查機關對被誘惑者實施誘惑偵查前,是否有足夠的線索或合理的理由確信其有正在實施或即將、可能實施毒品犯罪的跡象,從而對其采用此種偵查手段;(3)考查此次被誘惑者毒品犯罪的犯意產生系出自其本意、自發地產生,還是偵查機關刻意地誘發、慫恿。對介入機會引誘的毒品犯罪,可根據在公安機關掌控之下毒品未實際流入社會、社會危害性相對降低等案件實際因素,對犯罪人酌情從輕處罰。
案號:(2009)渝一中法刑初字第53號
審理法院: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司法·案例》2010年第12期
7.特情介入后的販毒行為是介入前販毒犯意的延續,且介入后的販毒數量沒有超過介入前的,不存在犯罪引誘——陳*雄、錢-暉、沈*春、楊*寶販賣毒品
本案要旨:行為人在特情介入不久前已經實施過一次毒品販賣交易,主觀上已具備實施販賣毒品的犯罪意圖,特情介入后的第二次販毒行為是其前販賣毒品犯意的延續,特情人員實施誘惑行為,只是在于印證、查明行為人確實擁有毒品并且同時具備販賣毒品的目的,因此不存在犯意引誘。行為人第二次與特情交易的毒品總量沒有超過第一次犯罪數量,故應認定此次的數量在其概括故意范圍之內,所以也不存在數量引誘。對于不存在犯罪引誘而破獲的毒品案件,應當依法處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兼職勞務協議能否認定工傷
2021-03-13無編碼的公章是否有效
2020-11-21有關機構拖欠老人養老金怎么辦
2020-11-20經典涉外婚姻案例
2021-02-09老師打學生致殘學校是否要承擔責任
2021-03-10專利復審決定有哪些結果
2021-03-13擔保人要對私下約定的利息負擔保責任嗎
2021-02-05商鋪使用權抵押合同怎么寫
2021-02-13離婚夫妻財產房屋分割問題
2020-12-23如何書寫遺囑
2021-01-09海商海事能否簡易程序
2021-03-16法定繼承的繼承順序是什么 法定繼承時遺產如何分配
2021-01-24老人在商場摔傷責任該由誰來承擔
2020-11-22強拆住宅是非法侵入罪嗎
2021-02-12去境外務工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09公司經濟性裁員的規定
2021-01-15離職后利用公司的商業機密合法嗎
2021-02-01壽險理賠有哪些流程
2021-03-17交保險沒簽合同被辭退或調崗怎么辦
2020-12-21新法修訂對保險公司提出挑戰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