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損害賠償,是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依法和依據合同的規定而應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近代出現的一個法律制度,對于合同領域是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在一些合同中違約的精神損害是客觀存在的,而違約與侵權責任競合之間存在空白地帶,根據傳統得民法理論中的法律制度不能對受害者給予充分保護。因此本文通過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分析,指出我國合同違約中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在制度設計上應確立的一般原則。
一、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內涵分析
精神損害是對民事主體精神活動的損害,最終表現形式是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喪失或減損。違約責任亦即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它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同樣,違約責任中的精神損害也是一方當事人因違反合同規定的義務給相對方造成的精神損害,而應承擔的物質責任。一般來說,合同中不會發生精神損害,但這種損害并非沒有。相反,在某些類型的合同中精神損害是經常發生的,在這種情況下受害人理應獲得賠償。
違約精神損害作為精神損害的一種,具有一般精神損害的特征:第一,無形性。即精神損害是外界無法觸摸和辨別的。第二,非財產性。即精神損害不能以金錢價值來衡量其存在和范圍。第三,意識機能性。即精神損害對人的意識機能產生不利影響。第四,主觀性和客觀性。主觀性指需要根據不同人的心里承受能力的強弱及本人的其他個體因素來進行判斷;客觀性是指判斷精神損害應依據社會的一般觀念來判斷,而不能完全憑法官個人的直覺。第四,獨立性。是指精神損害是與其發生原因相分離的,即它不同于人格利益的損害和身份利益的損害,因為在時間上侵害人身利益、財產利益的事實在先,產生精神的損害的事實在后。
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合理性分析
1.對違約行為進行精神損害賠償是符合我國憲法原則和人權精神的內在要求。
我國憲法第3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等等。人們正是在憲法基本精神的指導下,根據實踐制定法律,使人權事業不斷發展。在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格的保護和對精神利益的追求今天,法律對公民精神權益的保護更趨全面和有力。因此,根據憲法保護人權的需要,那種只認為在合同領域中只看重當事人財產的得失,而不顧當事人精神利益的損害的傳統民法觀念已不符合時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逃稅罪認定和處罰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16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文書
2020-11-28房屋分租合法嗎
2020-12-14公司分立是否可以分割土地
2021-01-12金融消費的定義,什么是金融消費者
2021-02-18商標淡化理論及反淡化措施
2021-02-02交通肇事行為等于交通肇事罪嗎
2021-03-10房子被抵押還能繼承嗎
2021-02-28房產典當
2021-03-14勞動關系轉移證明
2021-01-17企業勞務外包如何進行
2020-12-17百萬意外保險如何選
2020-12-20簽訂保險合同的過程是怎樣的
2020-11-18購買車險時可能有什么陷阱
2020-11-12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故意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可以追償嗎
2021-03-13在異地磕碰該如何和保險公司理賠
2020-11-14只因丟失“費用結算收據” 理賠竟打折
2020-12-05提前還貸別忘退稅退保
2021-01-28土地轉讓未經過村委會合同有效嗎
2021-01-24拆遷住改非能算門面嗎
2021-01-02